从良渚文化玉器鸟形象看史前社会的鸟崇拜内容提要:对鸟的崇拜,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至少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人的地位的上升,原始先民逐渐由图腾崇拜转向祖先崇拜。本文力图透过良渚文化玉器上出现的大量鸟形象这扇窗,再结合有关鸟崇拜的各种文献记载,和当时的一些鸟崇拜民俗活动,来对原始先民中鸟的祖先崇拜作一小小的看法。关键词:良渚玉器史前社会鸟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于长江下游,以江浙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古文明。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5300——4200年。[1]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器物中,玉器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大多制作精美,尤其在刻有纹饰的器物上,鸟图像的频频出现,并不仅仅具有装饰意义,显而易见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巫鸿先生认为,“在一特定时期和文化体系中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与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应互相平行,都反映当时人观察、理解和表现世界的特殊角度、观念。”[2]良渚文化玉器中的鸟崇拜就是这种特殊意义下的特殊角度、特定观念的具体显现。良渚文化玉器鸟形象,大致可分为圆雕玉鸟和刻划鸟纹。圆雕玉鸟多为片状,鸟身较圆,两翅垂向尾部;背部雕刻细致给人以俯视玉鸟之感。刻划鸟纹多为侧面,鸟身呈圆形,翅与头都很小,鸟形象较抽象或简洁,似乎处于衬托、从属地位。反山墓地出土的一玉鸟(图1),,,整体近似三角形,片状。头部前凸,翅较小,伸展向后,平尾,眼于头的上平面,双眼大而圆,极度夸张。[3]类似的玉鸟在不同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多件。这些玉鸟大头,大身,小喙,小翅,绝非鹰类,疑为鸠鸟。鸟的背面琢法精致。眼于头的上平面而向上,部分玉雕形象眼较大,且有多重环线装饰。取景方式为近观,表现鸟刚刚起飞的样子。简约、古朴,造型中绝少夸张。表现了一种为原始的鸟崇拜,即对鸟本身特征的崇拜。反山墓地出土的冠形器(M22:11),,,片状,梯形。中部浮雕兽面纹,大眼,阔鼻,嘴扁而宽。眼廓、鼻、嘴皆饰细阴线纹。兽面左右侧的上方,各饰一团形纹样,形象极难辨认,学者认为“鸟头向外,单圈小圆眼,尖喙细颈,椭圆形鸟翼,翼中有重圈”。[4]反山这一玉饰上鸟纹的形象不甚明了,在瑶山出土的冠形器(瑶山M2:1)(图2)上,这种鸟纹的形象就很明确了。,,梯形。中下部有孔,孔之上部有细阴线刻神人兽面纹,神人两侧各一侧身鸟纹,鸟头较大,以眼为中心有多层阴刻圈,尖喙,有冠,细颈,翅为四边形,小于鸟头,但不知为何鸟。[5]神人双臂及两旁神鸟羽翼采用一致的卷云纹,仔细观察这些玉器纹饰,不难发现鸟与兽形象某些组成部分的惊人一致,尤其是鸟身与兽眼。这种纹饰上的互渗似乎反映了属性的相互依靠。神人兽面纹两侧鸟首相外的鸟形象,烘托了神人借助鸟羽化升天的意境。与玉鸟颇具神似的玉冠状器、玉三叉形器、玉璜等,正反映当时鸟图腾崇拜的兴盛。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所藏的三件良渚式玉璧(图3),各以阴线刻绘一只小鸟站立于“有角的跑门”上。三件玉璧之一的侧边上,又线刻了四个花纹单位,各饰以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或一个鱼骨架,故在整个周围边线上,共有二只鸟,二条鱼,鸟鱼之间又刻绘似雷纹的回转线条。巫鸿先生在《东夷艺术中的鸟纹》一文中,认为此神秘鸟纹是《尚书•禹贡》中“淮海惟扬州,彭蠡既豬,阳鸟攸居”中的
良渚参考资料文化与鸟崇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