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教育探索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0C1022),湖南文理学院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建设成果。
作者简介:刘旭芳(1974-),女,湖南沅江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
刘旭芳,王明安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生态道德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理性生态人”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然而现今我国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教育等各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
关键词:生态道德素质;教育;大学生
2001年出台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十五条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现代人类社会公认的七大道德观(即生态道德观、人类道德观、社会公德观、职业道德观、家庭道德观、学习道德观和自我道德观)中,生态道德观排在首位。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未来的建设者,大学阶段又是人生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其生态道德素质就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道德与生态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生态道德,理论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其主要内涵是一致的:生态道德,是道德范畴中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是传统道德的发展,把善恶、平等、正义、仁爱等传统道德观念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体现人与人之间平等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也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与其他物种共同发展的要求;既认为破坏自然环境,从而侵犯他人的利益是不道德的,也认为破坏自然环境,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是不道德的。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生态道德是随着人类大规模向自然开战、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关系恶化、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时,由传统道德发展而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是由人类的失误造成的。因此为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就不仅要注重人与人,或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而且要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要解决好这些关系必须调节人们的行为。这不仅需要法律,而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道德的约束力,靠信念和社会舆论的作用,运用道德原则和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培养有生态道德的人……”[1]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健康、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等方面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思想道德教育被誉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方面养成比较稳定的品质的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项新型而重要的道德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人们如何去关心地球、关心其他物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生态情感、生态良知、生态正义的“理性生态人”。
生态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包括:第一,种际公平教育,即使受教育者懂得各种生物包括微生物都具有其内在价值、生存权和发展权,人类只是自然之子、自然之友,人类不应对自然建立一种控制、征服和主宰的情结,而应采取一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教育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