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略谈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略谈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说文解字》注:“宰:在屋下执事者”。“相:……凡彼此交接皆曰相;交接而扶助者则为相……”。宰相是“百官之长”,是辅佐君主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执政官的泛称,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百揆”、“宰”的记载。这些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称,所以也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因为周朝实际上是一个宗族国家,天子分封他的宗族成员到各地做诸侯,由诸侯代为管理各地。诸侯国承担上贡、遇到战争派兵随天子打仗以及定期朝见等义务;天子只负责管辖王畿地区。所谓国家实际上是大家族,天子就是大家族的首领,身边只需要少量家族重要成员和近亲帮助处理事务即可,所以在这样的体制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立起一整套的中央官制,因而也不可能诞生宰相制度。但行政权力的萌芽和后来的中央政府的萌芽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家臣制度。秦孝公时,经过商鞅变法,宗族在官制中的作用大为削弱,中央机构就开始设立丞相。所谓“丞相”,就是承君王的旨意,辅理国政的意思,明确表示出君王的权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于是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西汉初年“汉承秦制”,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中央官制,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就暴露出来了。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汉武帝时,为防止臣下专权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内廷,由尚书(一般是由皇帝的亲信担任)协助皇帝裁决庶政。这样就出现了由皇帝和尚书组成的“内朝”——这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而“三公”组成的“外朝”就实际演变为执行机构了。西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和丞相共称“三公”,俱为宰职。三公互不相属,都直接向皇帝负责,这就取消了自秦以来丞相为最高长官的地位,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等,时置时废,多由权臣担任。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三省制度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逐渐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确立),“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长官称“尚书令”,设左、右仆射(音púyè,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为之副;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执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其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根据其职能,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又因为尚书省下设六部,所以习惯的又把这种制度称为“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互牵制,有效的限制了相权,巩固了皇权,这是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重大变革,也被后代所沿用,在我国古代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代至宋神宗以前,虽仍设三省长官,但皆非宰相之职,在三省之外

略谈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xc6688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9-03-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