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與家庭制度導讀人類的婚姻與家庭制度歷經工業化的影響,呈現核心化的現象,產生了功能上的變化,許多的家庭問題也隨之發生,例如老人安養或是幼兒照顧的工作都已逐漸成為現代家庭無法履行的任務。隨著資訊化社會的來臨,婚姻與家庭的型態、功能或其可能出現的問題將更多元化,人們對於家庭以及家人關係(婚姻與婚姻關係)所抱持的價值觀也將不同於傳統社會。因此,我們若要了解當代婚姻與家庭的本質與面貌,不能只觀察眼前的家庭狀況,必須從整體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的角度出發,分析婚姻家庭制度與其他社會制度互動的過程中,家庭如何被影響以及具有何種影響力?本章將從社會變遷的面向,介紹婚姻與家庭的主要概念,這些概念的內容將盡量以多元而非單一的,動態而非靜態的觀點呈現,家庭建立過程(擇偶→婚姻→家庭)中涉及的主要概念,都將依序涵蓋在內。此外,為了深入介紹概念本身及其相關內容,並提供方便的使用途徑,每一個主要概念均以分層架構的方式呈現,使用者除了可以獲得個別概念的內容外,也可以發現各個概念之間的關係。前言人類的婚姻與家庭制度歷經工業化的影響,呈現核心化的現象,產生了功能上的變化,許多的家庭問題也隨之發生,例如老人安養或是幼兒照顧的工作都已逐漸成為現代家庭無法履行的任務。隨著資訊化社會的來臨,婚姻與家庭的型態、功能或其可能出現的問題將更多元化,人們對於婚姻以及家人關係所抱持的價值觀也將不同於傳統社會。婚姻是家庭的基礎,現代家庭問題的產生不少源自於婚姻問題,而婚姻的成功與否又與擇偶行為有密切的關係。由於本冊教科書以及教師手冊中有關「婚姻與家庭」一章對於擇偶行為之介紹較為缺乏,因此,本章將介紹擇偶方式及其相關概念,任課老師可以在介紹婚姻制度時,運用這些補充教材分析人們的擇偶行為如何從父母主導變為自由選擇,以及除了自己的意志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婚姻伴侶的選擇? 由於擇偶是一種社會互動行為,個人的選擇必然與其所處的社會脈絡具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若要了解擇偶行為的本質與現象,不能只觀察眼前的與個別的狀況,必須從整體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的角度出發。本章將從巨視的與社會變遷的面向,探討以下主題:(一)擇偶方式(二)婚姻市場的概念(三)婚姻市場的特殊現象,以及(五)婚前準備。擇偶方式配偶選擇的主要方式有兩種:「自由選擇」或「婚姻安排」。「婚姻安排」的方式盛行於傳統的社會,所以盛行是因為農業社會以家庭為經濟生產單位,親族家人環繞著農田而居,家族的影響力很大,透過婚姻制度,家族之間交換彼此的社會資源,進而擴大社會關係,整體社會則藉由家庭之間的婚姻連結進行社會整合。因此,家庭一直被視為社會的基礎,婚姻是為了延續與發展家庭命脈而設計的制度,並非單純的男女之事。隨著工業化與都市化發展,大多數的年輕人必須離開原生家庭,獨立在工作地區謀生,來自親屬團體的約束力或影響力因而逐漸減弱,同時,透過就業關係,異性之間的互動機會大為增加,使得當事人在選擇婚姻伴侶時,擁有的自由度較以往為高。此外,工業社會流動性較高,都市的居住空間較為擁擠,過去盛行的擴大家庭逐漸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所取代。核心家庭的主軸是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人們仰賴從中獲得情感的支持,因此十分重視伴侶之間的情感契合,婚姻的結合講究自由的選擇與戀愛的基礎。社會學家伊慶春與熊瑞梅根據社會調查研究,分析國內民眾的擇偶行為,即發現從民國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由父母
婚姻与家庭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