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诊疗指南1、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2、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周围神经病疾病暨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治指南5、癫痫诊治指南(含癫痫持续状态和抗癫痫药物的合理应用)6、AHA/ASA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4)7、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8、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疗规范10、头痛诊疗规范(诊断、鉴别诊断、相关检查及治疗)11、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12、运动神经元病暨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13、脊髓疾病诊疗规范14、神经康复治疗15、颅高压诊疗规范16、神经系统危急重症的抢救(昏迷、脑疝、呼吸机麻痹、癫痫持续状态)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 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第2位原因,我国2004—2005年完成的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跃升为国民死因的首位[1]。卒中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本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尽管近年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卒中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因此,减少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强调一级预防,即针对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减少卒中的发生。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向全国推广使用,其中包括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建议。基于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外指南的更新[3-4],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对该指南进行全面修订,参考文献截至2010年12月。文中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的标准与《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5]一致。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总体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1。此外,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等。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大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颈动脉狭窄等。本指南对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不做赘述,只对可干预的主要危险因素分述如下。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