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纠正幼儿的任性行为 现在大多数幼儿家庭条件优越,在家中他们往往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提出的任何要求,几乎都会得到满足。家长的一味溺爱,容易使幼儿形成任性的不良行为。任性的幼儿常常会用一些手段来“威胁”他人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如不吃饭、大哭大闹等。当这些幼儿进入幼儿园,他们也会将这种任性行为带入其中,如果不及时帮助幼儿改正,必将会影响到他们良好个性的发展。 分析幼儿的个性特征,做到因人而异 有的幼儿独占欲强,凡事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同时也希望成人的眼光始终聚焦在自己身上,形成特殊照顾,以满足自己所有的愿望,一旦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便开始哭闹:有的幼儿则比较独立而敏感,他们往往比较有主张,在活动中会逃离教师的视线,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甚至有些“逆反”,当教师要求这些幼儿遵守规则时,他们便以哭闹来提出抗议。 针对托班幼儿出现的这两种常见的任性行为,我们需要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对于前者,这些幼儿由于在家庭中一直都是所有人的焦点,他们在心理上还无法接受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自然转变,因此教师要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一视同仁”,逐渐帮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而在家中,家长要适当转移焦点,不要任何时候都围着幼儿转,留出一定空间,鼓励幼儿尝试着独立解决一些问题。 而对于后者,由于这些幼儿的敏感特性,他们对家人以外的人具有高度的警觉性,因此教师要懂得“适时进退”,在他们有积极表现的时候,可高度关注他们,鼓励他们,当他们不自信时,教师留给他们探索的空间,而当他们任性时,教师要用委婉的态度表明自己坚决的立场,并用行动帮助幼儿遵守必要的规则。在家中,家长要给这些幼儿更多的鼓励,经常征求幼儿的意见,多告诉他们为什么,但对于幼儿任性的表现,家长同样需要明确地说“NO”。 适当“疏远”让幼儿冷静,适时介入为幼儿创造“台阶” 在幼儿不愿意遵循必要的规则时,也不妨可以征求一下幼儿的意见,给幼儿做一道选择题,如问幼儿:“你是想现在去做呢,还是过一会儿去做?”给幼儿一个缓和的余地,同时也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对于小年龄幼儿来说,更好的方法则是加入游戏的情境,如当成人要求幼儿去梳头,便可和幼儿商量:“帮娃娃梳完头后,娃娃的妈妈也需要梳头了,现在你去梳头,好吗?” 需要幼儿遵守的规则可以事先和幼儿进行约定,得到幼儿的承诺,这样幼儿更易接受,避免面临任性哭闹的窘境。而对于乱发脾气的幼儿,则可以开辟一个“反思角”,让幼儿到“反思角”去冷静一下,采取“疏远”的方法,也即所谓的“冷处理”,待幼儿由大声的哭闹逐渐转入轻微或时断时续的哭声时,同时开始观察周围的成人对自己的关注度,这时成人便可适时介入,用幼儿喜欢的
论文《家园合作,纠正幼儿的任性行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