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发扬吟诵传统 品出语文味道.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内容提要]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观,充实吟诵传统,师生共同吟味涵咏,通过以赛竞读、以乐伴读、以品助读、以思促读等方式,加强语文课堂上学生“读”的实践,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促进师生语文水平的共同提高,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兼得。[关键词]吟诵传统品味朗读指导一、吟诵之本吟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典方法,很多学有所成,文学修养很高的大家无不钟情于吟诵,重视并大力提倡吟诵。韩愈为文,成一代宗师,其窍门之一就在于“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宋代大儒朱熹亦曾说:读书需要“心到、眼到、口到”,提倡吟味涵咏。然而,五四运动后,白话文进入教材,传统的吟诵法在反封建的时代大潮之下,竟渐之萎缩,至今日,语文教育改革浪潮层层叠叠,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探索正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普遍的,受应试功利思想的影响,将课文打散为若干知识点,分析一段话几个词,甚至以练代读,以练代学。课堂的语文味越来越稀薄,学生越来越视语文为畏途。鉴于此,我们认为,语文课的味道是品出来的,品的前提是要诵读,教师要诵读,要和学生一起诵读,涵咏,感悟。是到了重拾语文诵读传统的时候了。二、吟诵之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诵读就是心眼耳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实际上,这种境界是教学的老师和受学的学生都应该追求的境界。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说:“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三种知识,那就是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吟诵,三者兼而有之,而更侧重实践性。师者,范也。教师诵读水平高,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学生去吟诵,去体味。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介绍作者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边朗读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是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可见,教师的一定境界的吟诵,对于教学效果达成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内心的深刻影响。吟诵,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为什么会有很好的效果?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第十三“创造与模仿”中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的原理做了解释。原来,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就像写字绘画要模仿手腕筋肉活动的技巧一样,它要模仿作者喉舌筋肉活动的技巧。“朗读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们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这种痕迹逐日加深,到了需要表达时就会天然地复活,词句会自然而然地从口中溢出,说话写作,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浙江师范大学的语文教学法教授王尚文先生视感受优秀作品的语言为培养语感的摇篮。他认为,读是将所感受的言语化为语感的主要实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的理论基础就是多读、熟读。在吟诵涵咏之中,将客观的的语言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并和学生一起“美读”、“烂读”。美读是产生情感共鸣,烂读是成型语感共振,前者侧重于依文感“情”,后者侧重于开拓应用,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的水平。三、吟诵之法无论怎样优美深刻的文章,若不讲究方式方法,一味的放手让学生漫无目地的读,机械重复地读,教师和学生都会了然无味,课堂效果只能

发扬吟诵传统 品出语文味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2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1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