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体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诗歌的教学往往只注重个别字词的推敲,逐字逐句的内容的讲解,结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好好的一首诗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就如《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么一首直白情切的诗,何必经过反复的推敲呢?这次对于诗歌教学的探索带给我不少启迪与收获。(一)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诗歌的美诗歌——优美的文辞,隽永的意味。这首先需要学生反复诵读,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套用一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观沧海》(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学这首诗之前,很多学生都已经了解到曹操是一个有远大报负的人。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了曹操慷慨激昂的基调,让我们在感受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外,也体会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教学《理想》(流沙河)时,如果只是一味的一节诗、一节诗地讲解,必然使学生感到厌烦,倒不如也让学生多念念优美的诗句。生动形象的比喻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说词”。(二)让学生在联想和感悟中,把诗读“活”。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我们脑中往往会闪现一系列的“画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说,在教学《次北固山下》(王湾)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使学生运用再造想象领会诗人的感情;又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家乡的春天,再联系诗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比较体验初春美不胜收的景象。或者,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诗人笔下的景象,这样诗歌就可以很好地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诗歌学“活”。(三) 让学生在共同探究中领悟诗的情趣。诗言志。诗人往往运用寄物于情的写法,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是否含蕴涵着意义。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文章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在“断肠人”眼中,老树、昏鸦等都带上了悲凉的气氛。一番探究后,学生会觉得诗歌中别有情趣。
诗歌教学的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