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渗透德育的策略新干县城北小学洪小青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也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文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语文课中必须渗透德育。一、形象感染: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法创设情景,把作品的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深入挖掘教材中使学生产生共鸣的情感因素,找准作品人物与学生实际认知的契合点,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通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生动讲述三个典型事例,突出志愿军的群体英雄形象,并结合抗震救灾的相关典型事例,能在学生中再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另外,通过表情朗读背诵、生动讲述描绘和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展示出来,既能发挥形象的感染作用,又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二、情理结合:让学生动心动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景,对学生动之以情,让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学习课文。单纯的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学生,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从而使德育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如教经典散文《背影》时,让学生依据该文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通过课堂情景设置,让学生感受父子间的相怜相爱,还可结合抗震救灾中表现出骨肉亲情、手足之爱的典型事例,去培养孩子们的亲情观念。同时,语文课中的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使学生在理性上有较深的认识。这就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不仅动之以情,更要晓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信念和理想。三、自我教育: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完善
语文课渗透德育的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