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空巢老人现象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或者是所有子女长期在外求学、务工和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农村老年人;或者是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社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的农村老年人。廖和平,——(社会科学版),2012,15(6):101-,由于我们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的关注,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占我国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不仅仅是个别家庭的问题,更是具有广泛意义的经济社会问题,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探索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对农村空巢老人本身,而且对农村的稳定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的内容包括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原因探讨及探讨合理的对策。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经济压力大,收支不平衡收入来源狭小,农村空巢老人,由于体力衰退、疾病等原因,靠自身劳动获取劳动的收入能力降低。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子女的供养。但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大多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收入较低。因此,农村空巢老人能从子女那里得到的收入就比较有限。更有甚者,子女根本没有给予老人经济供养。从农村空巢老人的支出情况分析可得其恩格尔系数较高。主要的经济支出用于满足物资生活资料的支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支出所占的比例较小。可见经济的拮据。(二)身体健康状态差,看病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村空巢老人身体常被疾病困扰,身体健康状态比较不理想。虽然,现在农村的空巢老人大都参加了新型的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尽管有了明显改善,但求医问药状况仍不令人称心如意。不少村卫生所没有病床,没有输液架,有的甚至没有消毒设备,医疗设施短缺、简陋,即使是在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同样也存在B超、X光机、生化检测设备短缺等问题,就医环境恶劣。一旦碰上大病,高昂的医疗费用也是他们难以承担的重担。(三)心理状态差、孤独调查发现,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与老人沟通时间少,导致心中的苦楚和郁闷不无处宣泄,孤独寂寞感油然而生。其次由于家务负担繁重、经济负担较重、身体衰弱多病、自我娱乐能力较低、能够参与的文体活动较少,导致这种孤独、情感无所寄托的情绪日益增长。有的空巢老人丧偶后,心境更加抑郁,精神状态日渐恶化,情感孤独更加严重。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原因探析(一)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核心家庭的日益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家庭生产和生育功能日益弱化,家庭民主意识日渐增强,核心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与其父母分开居住。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农村劳动力外迁是在计划生育从数量上削减家庭规模进而影响家庭养老支持资源基础上的“二次削减”,从距离上造成了作为外迁主体的年轻人与其老年父母在时空上的疏远和照料不便等问题,导致农村空巢家庭养老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二)社会养老机制不完善在农村,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养老机构十分缺乏。同时,由于农村社区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水平也比较低,远不能满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需要。再加上老年人普遍存在着安全保
三农问题之空巢老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