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无法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改变生命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作者:沈睿来源:萧萧落木几年前我在上海某大学里听课,听他们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听力课。我的目的是观察他们的教学法。考察结果是汇报给我那时所在的美国学校,葛底茨堡学院,报告我们考察的近十所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和我们对这些项目的意见。同行的人大多不懂汉语,所以我的听课,对做决定有重要的分量。在这堂课上,老师要学生听了两个故事,然后回答问题。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坐在那里,看那些学生。这些学生是从世界各国来的,有美国的,也有欧洲的,也有亚洲的。这堂课上得,根据我的标准,是失败的,学生们显得懒懒散散的,课堂的气氛不好。当然,中国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法,美国这里新的教学法讲究以学生为主,这大概也是造成课堂气氛被动的根本原因。学生被动地听。这堂听力课,对我震动很大。不是课上的气氛让我震动,而是听力的内容让我震动。整堂课只听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卖烙饼的,讲的是台湾某个买烙饼起家的人,少年的时候给烙饼店打工送烙饼。送烙饼到人家的时候,很多人很看不起他。他在羞辱中成长,咬牙吞掉羞辱和苦难,下决心自己将来开一个大的烙饼店,最终他实现了梦想,成了“烙饼王”。另外一个故事,讲的是中国某个非常有钱的人怎样淘了“第一桶金”的故事。这个人在什么地方借了钱,买了很多东西,怎样倒卖,怎样辛苦,终于淘得第一桶金,后来成为亿万富翁。我坐在那里听这两个故事,看着这些头发皮肤颜色各异的青年在那里回答问题。我的头脑里先把这两个故事总结了。这两个故事,一个是韩信胯下受辱最终出人头地的故事,一个是怎样利用环境和他人出人头地的故事。两个故事都是讲出人头地,出人头地就是成功。成功的标志就是挣了很多钱,成了有产业或有钱的人。离开那个教室的时候,我纳闷那些外国学生在想什么,“成功就是有钱”这样的赤裸裸的概念他们怎样接受。我这样想着,有点逃那个教室一样,匆匆地走出来。不知为什么,这个教室里提倡的“成功”让我非常压抑,让我逃跑,让我意识到中国文化的恶劣的一面,势利眼的一面,我对这样的势利眼根本格格不入。这堂听课经验如此深入地刻在我的头脑里,触发了我对中国文化对“成功”的迷恋的思考。几年来我一直想写这个小事,想谈谈中国文化对“成功”的专一的疯狂。其实我前半生都是听这样故事长大的,所谓成功的故事,却从来没有像在那刻那样深刻地,几乎是刺痛地感到中国社会的“拜成功狂”和“拜金狂。”中国社会里,到处都是踌躇满志的要成功要有地位的人。两三年前看张爱玲的《小团圆》,里面说到主人公在乡下看戏,看戏里的人生,二美三美大团圆的金钱名利美女的成功,感叹说:“这些人都是数学上的一个点,只有地位,没有长度阔度”,而自己,“穿著臃肿的蓝布面大棉袍的九莉,她只有长度阔度厚度,没有地位。”我忍不住合卷坐在那里,想,原来我跟张爱玲的感触一样啊。我看那些成功的人,也是只有地位,却没有生命的长度阔度,因为如果生命的一点都集中到了“成功”上,集中到出人头地,比别人高一等的地位上,生命的长度阔度厚度呢?出人头地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儒家传统文化强调的光宗耀和出人头地的成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