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弥勒心经第五章第六章.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五篇如来似来非来,似空非空,似乐非乐,似俗非俗,似佛非佛,似爱非爱,似真非真,似对非对,是为明,是为如来。只有似而非是,才能达至太极阴阳之结合,成就周成之术,达至太极圆润之心、之悟、之行,才能达如来之境,佛法之境。才能真正成佛,真正成道,才能真正达至极乐天堂。来是来,来是无来,来是真,来是假,来亦是空,似来非来,没有绝对的来,只有相对的来,没有绝对的道理。一种事物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就会有万千种不同的景象,也会有万千种慧图与佛根,亦会有万千种果因。没有一种道理可以通达佛土,可以度尽一切众生,故要有来也要有不来,要有有也要有空,故为如来。如来是佛法、心境、行为的至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表述。如来不是佛,是觉悟的状态。如来不是佛,是修道德至高境界。修佛亦是修道,修的是心的至圣至正至净之道,亦为至爱之道。道教的修道,修的是思想,尤指行为方式,道教追求向天地学习,思想、行为上的天人合一。佛教追寻的是心性、心境上的天人合一,通过悟空至静,达至与天地万物万无融为一体,达至圣洁、本能,回到万物的本真,万物生命的源头。无有善恶、无有对错,无有真假,无有来去。佛教通过心境的天人合一,达至无杂念、无罪恶感、无对错感,得到一种正、净、觉的心境、心性,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达至身心的极乐,淡淡的长久的快乐和幸福,达至一种似圆满、美满般的功德、存在和福祉。道家求得是济世度世,学习天地的行为,提取方法、哲学理念,指导生活、指导治理天下的良方。所以道是分对错的、是分是非的,是讲究目的、理想和理念的,讲究主动和人为的。道教的天人合一,更是思想上的天人合一,行为方法上的天人合一。而佛家,讲的度己,度己以求度世,恶孽止于自己以求度化他人,度化他人以求度化自己。度化自己,主指度化心灵,度化心境,以求身体、心灵、行为回归万物万无的初始与生命的本能,达至完全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佛家的天人合一,是身心的天人合一,人性的天人合一。佛法,是以度化自己为主旨,以通达心性、净化心境为途径,是以觉为修行方式。道法,是以济达天下、治理生活为宗旨,以思辨修正、遵循自然为途径,是以悟为修行方式。佛家讲禅,从一物觉察感悉万物,是心,是感,是知。道家讲阐,以一理思辨洞悟万理,识脑,是思,是智。所以佛家,总有高高在上的感觉,道家总有俗不胜举的感觉,佛家始终是以自戒、自净、自知、自觉而独立于其他人,吃素不吃荤,而道家则酒肉美色无所不包。佛家,讲脱俗超凡出世,修心养

弥勒心经第五章第六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8jmni97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