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懂赞美背后的腹黑吗?有次,张艺谋和莫言做节目,主持人问莫言眼中的大师都有谁,莫言说:嘿嘿,不能告诉你,我说谁是大师,没说到的人他心里不高兴。文艺圈流行这个。莫言要是说那个无名后生文章好,后生立马就火了。所以文艺圈从来不乏求序,求诗,求评价。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四十多年前,南京城里有个老头,七十四岁了,喜欢写字,有人说他写得好,有人说他写得坏。但这些人都限于他所居住的街头巷尾,出了巷子,没人知道他是谁。有一天,一个人看了他的字觉得有意思,是好是坏说不出来。当时的书坛背景是日本占上风,中国的书法家日本都不放在眼里。这人就琢磨,日本人恐怕没见过这种字,寄到北京吧。编辑韩瀚收到作品,想送去参选,又怕领导欣赏不了不能入选。最后想出来个点子:名人站台。韩瀚拿着作品先后跑到西直门小乘巷启功家,南小栓胡同赵朴初家,还找了郭沫若。据说,启功看了半天,没说一句话,走上前去,脱帽鞠了三躬。赵朴初看了,说想要一幅。郭沫若也说好。从此,林散之名声大振。日本书法界看了,惊为天人。这可能是个坏事。坏就坏在,大师一句话顶你一辈子的努力。不然“不蒸馒头争口气”这种诗怎么会得鲁迅文学奖?很多外行,在判断一个人的水平时,判断不了,就以大师的话为标准。但关键是,大师的话你确定你真的懂?周末翻郭沫若书法集,编者在序言里就引用了沈尹默的评价:郭公余事书于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掺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沈尹默是当之无愧的大师。这首诗评价郭沫若书法也可谓中肯。但问题是,编者不懂诗,理解歪了。郭沫若的书法,我个人意见和编者一样,认为非常之好。但问题是,你怎么评价郭沫若的书法都行,就是不该拿沈尹默这首诗来站台。殊不知,这首诗不但起不到站台的效果,反而有打脸的嫌疑。编者还故作专业地说,郭沫若书法上师承苏东坡,这更暴露了自己对诗一窍不通。沈尹默根本不是这个意思。“郭公余事书于纸。”——郭先生人家是业余写写。这句话是夸人是骂人呢?不好说。业余写写,写成天下第一,自然是夸人。业余写写,写成街道第一,就不是夸人了。但这一点是事实,郭沫若在文学、史学领域下的功夫和成的造诣都很高,说他写字是业余写写,不夸张。连郭沫若自己,给《鲁迅诗稿》写序,也是这个套路,“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诸位,这是很阴险的一招:咱们都是同时代人,你也是诗人,我也是诗人,我说你的诗写得太好了,好到无以复加,大家伙儿会怎么看我?——所以,文人惯用的一个套路就是:他只是随便写写,就写到这么好,真是天才。——这句话有言外一层意思:这家伙虽然名气大,但终究是业余选手,圈内人都心知肚明的。郭氏评价鲁迅的诗和书法,沈氏评价郭沫若的书法,都是这个态度。或问,拿苏东坡和郭沫若比,不是抬举郭沫若吗?哈哈,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沈尹默对苏东坡的态度。沈对苏轼的评价是“一个道地的不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如果仅看到“善书”两个字就断章取义,那就错了。沈氏把历来玩书法的人分为“书家”和“善书者”两种,专业的沈氏目为书家,业余的沈氏目为善书者。沈氏还说,“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越来越少了。……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
听得懂赞美背后的腹黑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