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第卷第期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年月
. . .
墨庄认知模式的异同
林修德
东吴大学哲学研究所,台湾台北
‘: :‘:‘:‘‘‘‘: ‘: :: : : : :
摘要:墨辩的认知主体是“心”,《庄子》中的认知主体也是“心”,但内涵有极大差异;墨辩的认知主
体强调其感官的官能、认知的意志以及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能力,而《庄子》的“心”则强调以不带个
别价值判断为其认知的原则。墨辩的认知客体,即是认知主体以外各种存在性的人事物,《庄子》
则分为两个层次,其中形下的经验事物层次与墨辩的认知客体相同,但是其形上的“道”之层次,
则有别于墨辩,而涉及到关于宇宙与人生方面的价值意涵。通过从认知主客体及其相互影响的
层面分析墨庄认知模式的异同与互补关系,认为主客二元模式可成为主客一元模式的过渡形态。
关键词:墨辩;庄子;认知模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一, , , 一‘
在中国哲学的认知理论中,存在两种近乎对立的理“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经上》
论,如以墨辩为例的主客二元论和以《庄子》为例的主客一“知材”指认知主体所具有的官能,“虑求”指的是认知
元论。两种认知模式各有其特殊理论意涵。本文从认知主体的求知意志,进而能产生认知的作用,然而在认知作
主客体及其互相影响等层面,分析墨庄认知模式的异同与用的发挥中,光是有“虑求”是不够的,因此才说“不必得
互补关系,认为主客二元模式可成为主客一元模式的过渡之,若睨”。“知,接也”,即是指认知主体基于其“虑求”的
形态,并评价两种认知模式的价值意涵。发动,方得以使自身透过“知材”去接触认知对象。因此,
“接”即是强调在认知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接触过程。然
认知主体而上述所论及“知,接也”的认知过程,都只是认知主体运
作于认知活动中的感性认识阶段,所以才说“以其知过物
对认知主体的论述,从其功能与作用的角度切入,以而能貌之,若见”。即是指一种透过感官而仅能“貌之”的
厘清认知主体在认知模式运作中所具有的特质。以下分感性认识阶段,然而这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
别列举墨辩与《庄子》关于认知主体的不同论述。第二阶段即是“知,明也”,此“知”字原写作“上知下
. 墨辩论认知主体。墨辩论认知主体说:“知,材也。”心”,与“智”字的概念相通,也就是指理性认识作用。其中
《经上》“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经说上》包括用自身已知的知识作为认知的背景知识,从而对当下
“虑,求也。”《经上》“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 的认知对象进行推理与判断,因此认知主体可以从认知对
若睨。”《经说上》“知,接也。”《经上》“知也者以其知过象中获得更深入的知识内涵。所以才说“以其知论物,而
物而能貌之,若见。”《经说上》“知,明也。”《经上》“知其知之也着,若明”,也就是进入了“知之也着”的“若明”阶
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着,若明。”《经说上》“闻所段。而在认知的过程中,墨辩强调认知主体具有上述两种
不知,若所知,则两知之,说在告。”《经下》“在外者,所不认知阶段的综合能力,而强调对健全的认知活动来说,二
知也。或日:在室者之色若是其色。是所不知若所知也。
墨庄认知模式的异同.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