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张丽芳2014年3月24日--25日,我有幸去太原参加小学语文阅读培训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江苏省海门市东川小学校长祝禧上的一节课《走进雾霾》,它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也就倍感兴趣。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非连续性文本。一、“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连续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例如小说、散文等,非连续文本包括图表、表格、清单等。当前,图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不断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这就需要增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机会,在教学中建构适当的教学策略。在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13页目标5)。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使这样表述的: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第15页目标8)。那么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所谓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是指“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其关键词为“说明、解释、讨论”。“非连续性文本”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其主要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标准(2011年版)》十分重视“非连续文本”的阅读,强调“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设法给学生增加“非连续文本”阅读的机会,在教学中建构适切的教学策略,加强对“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指导。二、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取向有什么区别呢?对于连续性文本,即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课文中的文学作品或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比中稍加分析,不难看出,两者阅读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连续性文本,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解与运用。用什么来达成这个要求?使用的教材主要是课本,检测或监测学生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的主要手段是考试。一句话,为了阅读而学习。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它的内容包括新闻报道、说明书、统计图表、信件等日常生活经常会遇到的各种材料,测试要考察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就有了我们国际阅读PISA测试,主要关注学生对阅读过程的掌握、阅读技能的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阅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如何进行“非连续性文本”、作业中积极补充非连续阅读文本,增加学生这方面的阅读活动与能力训练。除了数据、表格等材料外,可以引进包含图示、地图、表、曲线图等的文章,增加学生阅读非连续文本的兴趣。比如,教六年级的时候,整理课文重点是学生最烦的,费时费力,容易让学生引起厌烦情绪。如果指导孩子用图表的形式来整理知识点,让学生把课文重点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用这样的方式来提炼观点、归纳摘录等,既省力,又能把关键的内容显现出来,孩子们很喜欢这种练习。同时,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不少。生
走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