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大练兵大比武竞赛活动复习题
结合我中心岗位大练兵大比武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日程安排,现将共同科目应知应会内容复习题公布于中心网站,请全体在岗人员认真学习,统一考核试题将从下列题目中抽取。
1、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分甲类、乙类和丙类39种。
2、暴发的控制:1)对病例及接触者的隔离治疗;2)对病源周围环境消毒;3)对社区公众进行宣传动员;4)应急接种。
3、责任报告人: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
4、艾滋病、乙型肝炎和疟疾的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
5、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6、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7、四害是指:老鼠、蚊、蝇、蟑螂。
8、碘缺乏病是碘缺乏造成的,预防是重要的措施,只要正确食用碘盐就可以预防碘缺乏病。
9、卫生部规定传染病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在被发现后2小时内,报到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向卫生部报告。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应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10、HIV-抗体初筛的血清发生溶血时易出现假阳性结果,应注意血清采集与保管及运送。
11、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
12、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与口对口呼吸的比例是多少?
答:30:2。
13、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口—口方式传播。
14、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15、疫苗接种禁忌症:1)免疫异常:如免疫缺陷、恶性疾病等2)急性疾病3)以往接种有过严重不良反应4)神经系统患儿。
16、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17、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18、疫情监测样本采集送检,应将样本放置底层加冰排的冷藏包中,由负责监测的专业人员运送,严禁样本、登记表混放,防止交叉污染。
19、确诊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是:HIV抗体检测。
20、确认艾滋病感染者机构是:国家认可具备有艾滋病感染者确认资质的疾控机构或医疗机构。
21、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抗体开始阳性的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平均为2~3个月,最长为7个月。
22、年龄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比其他因素的作用都强。
23、艾滋病病毒全称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能生存于人血液中并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丧失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
24、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
25、人类行为可分为4个阶段,即被动发展阶段(0-2岁)、主动发展阶段(3-11岁)、自主发展阶段(12-成年)、完善巩固阶段(成年后持续终身)。
26、行为改变是“知-信-行”模式。
27、教育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28、穿脱防护服顺序:1)戴一次性隔离帽-戴口罩-穿连体防护服-戴防护眼镜-穿防护鞋(胶鞋)-戴手套。2)摘防护镜-反脱防护服-脱手套-防护服-脱胶鞋-摘口罩放-摘隔离帽(反扣)(注:一次性的放废物袋、其他放消毒袋内)。
29、预防传染病的三大措施是管理传染病、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主要是针对易感人群而开展工作。
30、《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
31、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
位大练兵大比武竞赛活动复习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