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的历史方位
在2005年金秋季节,中共中央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皆简称《建议》)。《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好《建议》,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落实《建议》,就必须认清“十一五”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把握好形势,力争在“十一五”时期创造新的辉煌。
一、“十五”的辉煌,为“十一五”奠定坚实的基础
踏着“十五”的脚步,我们迈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乘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东风,古老华夏开启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纪元。“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十五”计划的成果将成为“十一五”规划的起点,“十五”的辉煌为“十一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元年”,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办实事、讲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才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正逐步深入人心,推动着中国的发展步入全新阶段。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全部免征农业税,贫困地区学生实行“两免一补”,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安排30亿元资金用于解决煤矿安全生产……这些以民生为重的举措深得民心,以“唯GDP论英雄”的片面发展观、政绩观逐步让位于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的经济社会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党和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从经济增长和人均GDP的增长两个方面看,“十五”预定的任务都已超额完成。宏观经济做到了平稳健康快速发展。“十五”时期城市化水平提高了7个百分点,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宏观调控各项预期目标的顺利完成,表明党和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就业为民生之本,国家提出了积极就业政策,不断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2005年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今后企业裁员将逐步依法直接纳入失业保险或城市“低保”。,免征农业税,“皇粮国税”成历史
“十五”时期,随着党和国家各项扶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到位,%,,高于“九五”。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了2个百分点左右,。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部免征农业税,取消农民各种不合理负担,彻底改变了两千多年来农民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
,劳动力就业结构日益优化
中国经济结构悄然变化,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经取代了传统产
十一五时期的历史方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