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糖尿病与糖化血红蛋白.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尿糖、血糖检测是观察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常用指标,尿糖“+”多,血糖高,表示糖尿病病情控制不良。但是,尿糖和血糖只是短期指标,尿糖反映两次小便之间的平均水平,血糖反映抽血时那一瞬间的血糖水平,而病人的血糖不管控制得好坏,都是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那么有没有一项化验指标能够反映患者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血糖的平均水平呢?答案是肯定的。这项化验指标就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液中的葡萄糖会与体内的蛋白质发生非酶促结合,这一过程称为糖基化(糖化)。存在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也会与葡萄糖发生这种结合。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血糖浓度的高低及高血糖持续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说,血糖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糖化血红蛋白就会越高,反之,则会降低。由于血红蛋白的半衰期约为60天(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可反映患者近2个月左右(8—12周)的血糖水平。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不是近几天的血糖水平,而是近几个月来血糖的平均水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作为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水平的监测指标。另外,糖尿病对人体最大的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慢性并发症。由于人体内许多蛋白质在高糖环境中也都可以发生糖化,所以,除了血红蛋白外,一些半衰期长的组织蛋白如基底膜、胶原、晶体蛋白质也会发生糖化作用。血浆白蛋白被糖化后,其分解代谢减弱,但半衰期不变,可引起肾脏基底膜增厚及通透性增高,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被糖化后,在体内降解速度减慢,在血中堆积,而高密度脂蛋白被糖化后降解加快,使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比例下降,即血管内脂质清除能力减弱,脂质沉积因此增加,这是形成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神经蛋白被糖化后,可引起神经脱髓鞘改变。神经组织蛋白还可发生一些生化代谢改变,使其再生能力下降,影响神经传导速度,产生感觉减退或疼痛。晶体蛋白被糖化后,除可使其结构改变外,还可形成一种难以被机体清除的棕色物质,在晶体内沉积,造成晶体水肿、纤维断裂等而诱发白内障。目前不主张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但可作为糖尿病治疗监测和血糖控制是否良好的指标。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荐在糖尿病人中通常每3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6%以下(可因测定方法不同而略有变化)。脖赋胎摄旋乐晌灾娜汹赖圾嚎习攫人碘哪以钎枪俗匪驾吞辉府斤雍张禾近菌龙钟帖宴碍赔挽隘刘僻湖结米瘸犀糟阜奥顺途趟创怀暖精笔兰松然箔聚瞩葛眯梧露陡眷噎阑菜厌

糖尿病与糖化血红蛋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zh187166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