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应用才能安全退热呢?如果不建议应用于退热,那临床中的应用是否违规呢?小发热,大说法要想知道糖皮质激素能否用于退热,我们就需要先明确发热的分类:由于产热机制的不同,发热又可分为致热原性发热和非致热原性发热(人卫八年制《临床诊断学》教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发热可以理解为外来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所拉响的「全身警报」;而病原体本身及导致的炎性渗出物等大分子物质,即是拉响警报的第一步,也就是外源性致热原。由于这些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血脑屏障影响体温中枢,只能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白介素家族、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也就是拉响警报的第二步——内源性致热原。而正是这些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了发热。非致热原性发热则没有这一系列的变化,多是由于产热>散热导致的;即产热增加:甲亢、癫痫持续状态;或散热减少:阿托品中毒、大量失水、失血等,以及体温中枢直接受损出现的发热。糖皮质激素是否有退热作用?而根据药理学教材,糖皮质激素是有退热作用的,机制如下:(1)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释放(TNFα、IL-6等),使内源性致热源减少,抑制下丘脑致热源反应。具有明显的降温和抗炎症作用。(2)除此之外,其强大的抗炎作用也使白细胞浸润和吞噬现象显著减少,增加了溶酶体的稳定性,从一定程度上也对体温的降低产生了影响。(3)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其对致热原的敏感性,使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4)降低周围产热效应器的敏感性,使产热减少,有利于退热。临床中都是如何应用糖皮质激素退热的?所以,理论上来说糖皮质激素对于制热原性发热确实是有退热作用的,而对于非致热源性发热的应用,则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中的应用也遵循以上理论:即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如重症脑膜炎、败血症、脓毒性休克等;应用糖皮质激素退热的情况较多。: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可酌情应用。:血液系统疾病及癌症晚期持续高热的患者,其他解热药物无效时,糖皮质激素作为「杀手锏」,往往也有不错的效果,使体温迅速降至正常。:而对于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应用物理降温无效时,也可考虑糖皮质激素降温,但此时多以调节机体功能为主。指南上为什么说不可以?但中华医学会2011年发布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特别指出:糖皮质激素不能单纯以退热为目的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时使用。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的指南中也指出:鉴于缺乏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的任何国内外研究证据和文献报道,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人卫的第2版药理学教材中也指出,在未明确诊断
糖皮质激素退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