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编写人:云正阳审核人:韩涛审批人:韩涛【预习培训】1、10分钟时间通读课本,15分钟时间结合学案梳理课本基础知识,15分钟时间完成合作探究和问题引导,并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写在“我的疑问”中;2、重点预习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3、首先依据自学引导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然后完成探究题目,最后记忆重点基础知识。将预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课程标准】,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影视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学习目标】,扎实掌握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培养自我概括能力。,探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的能力。,通过对合作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学引导】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引导一、“断发易服”(一):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民间开始效仿。②晚清政府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①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景象。②洋装流行促成服饰改良,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产物。(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断发”:①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②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等思想的影响和刺激。②维新人士的推动。(2)特点: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先于“断发”但完成时间较晚。二、:民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①阶层: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和官宦人家。②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洪流推动。: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丧葬礼仪传入中国。三、:它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①这些变化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②但由于中衡在广大农村闭塞和贫穷仍然是下层民众的普遍生存状态。四、交通(1)古代:轿子、马车、木船(2)近代:1)陆地:A:人力、畜力牵引:人力车(黄包车),三轮车,自行车(脚踏车)、B:机械牵引:a)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上海在1924年出现。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海上: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轮船。)3)空中: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3)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原因两次工业革命、洋务运动的影响;外国先进技术传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列强的侵略,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冲击了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更新,敢于接受新事物。新中国的成立,政府的支持。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3、交通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