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赏析——长亭梦里空遗恨,迭罗深处泪浸衣这学期上了中外戏剧鉴赏课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有了这个契机谈下昆曲,我对昆曲不是很了解但是从《牡丹亭》这里学习到了不少。这次论文题目我颇有感触,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安庆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黄梅戏,那时还以为这已经是最好的曲目了,后来通过学习了解到了京曲、昆曲等,才发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如:《天仙配》、《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曲目都是咱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从学习中了解到,《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主人公杜丽娘是让我爱极了的。丽娘的美,是近观不成的了。想像着那略略低眉颔首的羞涩姿态,那微微上扬的万分淑仪的嘴角,那水袖轻挥的盈盈身段,那柔弱细软又声声含情的声段,一个端美淑仪、清心玉映,温柔似水又内心炙热浓烈的宋代大家闺秀,就这样把我们带进了她生生死死的爱情神话里。如果要细细评论丽娘之美,首先应是眉目含情之美,礼教森严的杜太守百般严苛教导出的女儿,举手投足、张口闭口间须得极尽大家闺秀的风范,而丽娘情深如此,这扇心灵的窗户,挡也挡不住满眼的情。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中外戏剧史课上学习到的张继青版的《牡丹亭》和自己在网络上学习到的沈丰英的青春版《牡丹亭》就个人观点而言还是有差别的。我认为张继青版本的《牡丹亭》不花哨,这个版本的《牡丹亭》比较朴实、尊重传统,不花里胡哨,有的时候在传统戏里加了太多的东西反而会适得其反。而且张老师的表演美丽且端庄大气稳重,唱得美轮美奂
中外戏剧史《牡丹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