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09级土木一班贺文俊091211105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是在苏联直接帮助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但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等。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发生后,毛泽东更加强调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纠正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的弊端,不正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吗?从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的成果,包括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原则、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建设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包含多方面,其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最主要的方面。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相互影响。一国经济出现波动,就会引起其他数国甚至是全球性的经济问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在应对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各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形成封锁和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战线。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国家,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国家,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经济体制。在这一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社会主义和其他民族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第三个阶段是从冷战结束到现在。这是社会主义出现重大挫折,资本主义又重新占据主导地位,但全球化进入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共存、接轨、合作的新阶段。高度集中的模式和计划经济,虽然在短时间内集中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较低、精神境界不高,最终发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归于资本主义的市场。许多曾奉行国家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经历痛苦的挫折和历史教训的反思后,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全球一体的市场经济得以形成和发展。在这一阶段,意识形态的对立不再具有统治地位,不同制度之间的各国以国家利益为主导,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互相吸收有益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制度偏见,进入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达成共识、共谋发展的新阶段。中不高、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基础上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它在成立初期,遭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围追堵截,被拒之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门之外。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实行计划经济,中国则主动地脱离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逐渐陷入到发展的困境之中。穷则思变,改革开放的大门经打开,中国就认识到了游离于世界之外无益于中国的发展。1992年,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