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手工制作
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它是在老师指导下,幼儿利用手工材料,借助辅助工具,发挥一定想象与创造力,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摸的成型作品的一种活动。人们常说,“心灵手巧,手巧心更灵”,可见动手与动脑之间联系之密切。我们将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活教育”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理念充分运用到幼儿学习手工制作的过程中,让幼儿在主动学习探索,反复尝试操作中体验制作过程的乐趣,感受制作出成品的喜悦。可以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对于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张纸经过折、翻,折成了一件件形象逼真、富有童趣的作品。对这种制作,幼儿抱有浓厚的兴趣。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运用各种材料(各种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不断发现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进而创造立体的艺术表征形象以及表达自我的活动,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动。
一、掌握方法技巧,拓展迁移会活用。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有很多基本技能、技巧,可以帮助孩子在不同的制作活动中运用。比如:学、制作标记;泥工制作的基本技巧;画画剪剪的基本技巧等等,孩子掌握了基本方法就能在制作活动中“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各种技巧,解决问题,完成制作。
、制作标记。我们在纸艺活动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线条标记,如:表示剪开的剪刀标记;正折、反折的点划线、虚线标记;翻面的箭头标记;剪掉划部分的标记;涂胶水部分的标记等等,孩子们逐步认识理解了这些标记后,就能按照标记的指示自己探索制作方法,不需要老师一遍遍地费力讲解示范。
。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在以往的手工教学中,总是教师示范讲解在前,再让孩子模仿学习,因而手工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愁眉苦脸的样子,听到此起彼伏的“求救声”,老师则像“救火队员”忙得腰酸背痛。现在我们转变了观念和教法,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先观察教师完成的手工作品,观察制作步骤图,猜一猜,想一想,讲一讲制作的步骤,看懂每一步的做法后,再由老师补充讲解示范难点部分的做法。对小班孩子,老师指导的程度要多一些,到了中大班,孩子们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手工制作经验,我们就让孩子自己看图示去制作,很多能力强的孩子看了手工作品后,就会兴奋地说:“老师,简单!”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制作,完全是他们自主地去学、去分析、去做,不仅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主动思考,乐于探索的意识,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成长大有益处。
。我们幼儿园开展的“民间手工艺活动渗透于幼儿园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筛选了很多富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手工制作活动。制作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刺绣、泥塑、纸艺、编织、装饰画、彩绘等等,每一类活动都包含很多基本的技巧,如:泥塑中的揉、团、捏、搓等方法;刺绣中的穿针、打结,平绣的基本技法;装饰彩绘中的需要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编织中基本规律的掌握
幼儿手工制作4099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