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用审美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特征。但各种艺术又有自己的特点。按照各种艺术生产时所凭借的“艺术符号”的不同,人们将艺术分为四大类: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1、造型艺术(雕塑、绘画)以线条、色彩、体积为符号,塑造人们可以直接触摸到的艺术形象。
2、表演艺术(音乐、舞蹈)以音响、节奏、旋律和人体动作为符号,塑造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或视觉的艺术形象。
3、语言艺术(文学)以语言为符号来塑造艺术形象。
4、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将各种符号综合地加以运用来塑造形象。
此外还有建筑艺术、工艺、环境艺术等等。
艺术的分类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如音乐电视、摄影小说、电视散文。
二、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从古希腊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学界一直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意义被视为文学中的主导因素,而语言的地位是次要的。即意义决定语言,而不是语言决定意义,先有意义而后有语言,有什么样的意义就要求什么样的语言与之相适应。
进入20世纪,西方文学界从现代语言观出发,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创造意义的场所,不再是意义简单地先于语言并决定语言,而是意义在语言中被创造出来。
1、西方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
从索绪尔到维特根斯坦直到当代文学理论,20世纪的“语言学革命”的特征即在于承认,意义不仅是某种以语言“表达”或“反映”的东西;意义其实是被语言创造出来的。我们并不是先有意义或经验,然后再着手为之穿上语词;我们能够拥有意义和经验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一种语言以容纳经验……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完整的社会生活。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语言是一种文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但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前人生活经验和心理的储蓄。比如词语,不仅是事物的指称代码,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化信息。语言甚至影响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
例一: 屋里的烧锅的贱内糟糠
(太太、夫人、妻子、家属)
例二:东西南北、上下左右
你见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
你想像过你见过大海
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你想像过大海顶多是这样
然后见到它你见过大海
就是这样你也想像过大海
你见过了大海你不情愿
并想像过它让海水给淹死
可你不是就是这样
一个水手人人都是这样
就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韩东
作品比较
讨论: 怎样理解这首诗?
读这首诗的感受:不过如此。
1、关键词:“你”以对话代替过去的独白和抒情。
“见”/“想像”以亲历拆解文化想像。
2、口语化与理想的语言相对。
3、句式重复强化不过如此。
主旨:通过对大海形象的消解,反省传统话语中那些崇高、神圣和伟大的
东西。
启示: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我们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说我们,不是人
们在支配语言,而是语言在支配、主宰人。要认清语言的本质,
要警惕语言的陷阱。
邓小平:实事求是胡锦涛:求真务实朱镕基:不做假帐
你见过大学吗/你想像过大学吗?
2、中国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
中国古代语言观:
①认为语言是外在客观世界之“道”的存在方式。《周易·系辞上》
指出:“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辞
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②认为语言是人内在心灵的具体存在方式。西汉·扬雄《法言·问
神》:“言,心声也”。
中国现代语言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主流立场认为,语言在文学中具有
一种重要的或根本的地位,是体现文学现代性的关键环节。
20世纪30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语言未得到充分的
重视,工具论较为盛行。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将语言视
为文学的“第一”地位。
结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在文学中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而存在的东西,它构成了文学的客观和基本的存在方式。简言之,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1、形象的间接性
其他艺术的形象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可以直接感受到,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而文学形象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它以语言为中介,诉诸人的想象和联想,在人脑中构建起文学形象,即意中之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提问:为什么优秀演员扮演名著中的人物不能得到所
有观众的认同?
例一:林黛玉
例二: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语言的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