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护法居士的信仰居士,梵文kulapati的意译,音译为“迦罗越”。在印度原始佛教中,居士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密切的联系,实际是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经济地位优越的吠舍种姓,居士这一概念与财富、地位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居士则演化为居于里巷之中的白衣,即布衣、平民。参见潘桂明:《居士、居士佛教及其源流》,《佛学研究》1998年。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典籍中的“居士”是指德才兼备而隐居不仕的人。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社会文化、伦理观念的影响,比较重视在家修行,特别是后起的禅宗和净土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从而在佛学理论上肯定了在家修持的形式。大批男女居士在家修持,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佛教中的居士大致分为:以贵族、官僚、士大夫等知识人士为核心的上层居士,旨在对佛学理论的引申、拓展;以普通社会民众为基础的基层居士,则表现为对佛教的痴迷追求。普通民众若要成为一般性的居士,其前提一定要在寺院中归投一位法师,由法师为其行受三皈五戒仪式,才算成为了居士,如果没有执行这套仪式,即使信仰佛教,也不能称为“居士”。根据《杂阿含经》规定,在家居士应遵守“五法具足”,“五法具足”即:一为信具足,信仰“佛、法、僧”三宝;二为戒具足,应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为施具足,尊敬父母、三宝,好善乐施;四为闻具足,看经听法,求得佛法正知正解;五为慧具足,从闻法的精进实践而得到经验。参见(台湾)释严圣:《怎样做一个居士》居士除了经常参加寺院的各种佛事仪式外,还有自己的宗教活动。在这里笔者着重讨论的是归元寺中担任护法的居士群体。1、归元寺护法居士的概况归元禅寺中的护法居士相当多,每个殿堂的居士都是固定的,非特殊情况下不会存在人员流动。主要殿堂的和佛像(如大雄宝殿、罗汉堂、双面观音等)每天至少有四个居士,而侧殿至少也有两个居士。这些居士去寺院护法,都有较为固定的频率,一般为每周固定去一次,而居士较多的殿堂,她们则两周轮流一回。根据归元寺殿堂数量大致估算,则归元寺的护法居士数量达到了300人左右。在归元寺的护法居士群体里,全为女性,在笔者的访谈过程中,没有见过一位男居士,经过询问一些居士及归元寺的僧侣,证实确实没有男居士在归元寺中担任护法并且80%以上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她们一般没有工作或者处于离退休状态,极少数年轻的护法亦是下岗人员或者从事不固定工作的人。护法居士们的总体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在走访的众多居士里,文化水平最高的居士是一位中专的退休教师,文化程度最低的是不识字的,其主体的文化程度为中学及中学以下的文化水平。在殿堂里值班的护法居士中,由殿堂负责师傅挑选出一个负责人,称之为班头。班头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联络。如果寺院有大型的法会需要更多居士帮忙的时候,则由班头负责联络当天值班以外的居士去寺里帮忙。当天值班的居士如因故不能去寺里时,则应向班头请假,以便班头安排其他居士代替。而被师傅选中为班头的主要条件则是发心时间较长,熟知佛教仪式、规矩。居士的主要职责是在香客来之前把门打开,做卫生、点香、换水、守殿、防火、防盗等等。遇到有大型法事的时候,还要上殿随师父们一起诵经、做法事,或者制作一些俗家经忏等法事上要用的纸元宝之类的物品。有时候,居士们还会帮一些同殿堂的僧侣做一些私人的事情,笔者在访谈的时候就听到有居士要主动帮僧侣洗衣服、拿手表除去修。在僧侣们自己做了这些事情后,他们会跟僧侣抱怨,说不应该师傅们自己去做,应该等他们去做。归元寺对护法居士不提供住宿,但是免费提供一顿午饭。由于住宿、交通等因素的限制,致使寺院中的护法居士基本上都是武汉本地人或长期居住于武汉的人群。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得知归元禅寺中的所有护法居士本着自愿向佛的原则,其工作均属义务性质的,不像其他一些寺庙中,护法居士每日还能获得报酬。居士自愿来做义工的原因我们从下面的一段访谈对话中也许可以窥见端倪。笔者:那你们有报酬吗?居士:没有,像我来的时候师傅就跟我说了,我们这边是做义工,是没有钱的,也很辛苦,早上很早就要挤车过来,晚上还要挤车回去。但是我很愿意为佛祖做事,觉得心里踏实,你说我们不求来生,是吧,但是起码能求这一生平平安安的,当然有来生更好。求家里平安、顺畅啊。2、护法居士信仰机缘与向佛目的佛教特别讲究机缘,“佛度有缘人”是佛教吸收信仰者的一个主要的宗旨。在对归元禅寺的护法居士的访谈中,多数的居士都讲述了她们是如何与佛结缘的。这些居士的信仰机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至为重要。有的居士的祖辈、父母及亲戚都是佛教的信仰者,家庭的宗教分为甚是浓厚。家庭中的佛教文化因子对她们长期的
居士的信仰供参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