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绅士流浪汉形象
生平与创作:
。查理·卓别林是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巨星,他和他所创造的夏尔洛形象一起被人们永远铭记。无论是流浪汉夏尔洛的善良、风趣、不幸,还是大独裁者的刚愎自用、自高自大,这些都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造型。
卓别林1889年4月16日生于英国伦敦,父亲和母亲都游艺场的歌唱演员。1岁时父母分居,幼年卓别林便随母亲四处周游,并登台表演。5岁时,因母亲嗓子沙哑,结束了演出生涯,卓别林遂独自登台从艺。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病倒,卓别林与同母异父的哥哥流浪街头卖艺、乞讨,一度被送进孤儿院。后来两兄弟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里演唱、跳舞和干各种杂活。
1913年,卓别林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被一位电影公司的制片人兼导演看中,签订了为期1年、周薪150美元的合同,从此,卓别林开始了他漫长的电影生涯。
1914年1月,卓别林拍摄了第1部影片《谋生》。同年2月18日,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在喜剧电影《阵雨之间》里出现,这一形象后来就成为卓别林电影的主要银幕造型。1年后,卓别林在美国成了被人们广泛热爱的演员。
1915年,卓别林的《流浪汉》等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卓别林也身价倍增。当他转投其他电影公司时,年薪已高达67万美元。
卓别林从1919年开始独立制片,一生共拍摄了80多部喜剧影片,如《淘金记》(1925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 《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这些影片不仅在美国,而且也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观众浓厚的兴趣。卓别林电影成了从20年代至50年代美国戏剧电影的最成功的代表,也成了那个时代电影的一种标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前的1938年,卓别林开始筹划代名“七号”的工程,即后来拍摄完成的讽刺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电影《大独裁者》。当时,英、美当局都害怕这部影片会引起麻烦,从而对卓别林施加了种种压力,各地的纳粹组织也威胁卓别林。但卓别林无所畏惧,仍然坚持拍摄。二战全面爆发后,这部影片在世界引起了轰动。
政治电影
卓别林的政治观点始终倾向左派。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的政治见解相当缓和,但是在1940年代的美国(加上他的影响力、他的知名度以及作为一个外国侨民)许多人认为他的政治观点是非常极端、非常危险的。在大萧条前卓别林的无声电影的政治性不强,他的流浪汉的角色只不过是贫困,有时与法律发生冲突。卓别林1930年代的电影就非常政治化了
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是专门针对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主义所制作,并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参战的前一年发表。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部影片的诉求相当大胆。它生动地写明纳粹主义的丑恶,并塑造一个生动的犹太角色,描写他遭受到的迫害。卓别林在这部电影中同时扮演了一位类似(包括面目形状上的类似)希特勒的纳粹独裁者和一位受纳粹主义残酷迫害的犹太理发师。酷爱电影的希特勒看了这部电影两次(希特勒个人的影院征求的影片的纪录尚存)。
他开始从早期的滑稽电影中摆脱出来,逐渐地把严肃的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卓别林对现实的讽刺影片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摄的《狗的生涯》。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忧郁代替了嘲弄。通过这部影片,他放弃了滥用的低级趣味,而以发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纯生理的笑;用同情的
卓别林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