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审美偏爱特征对动漫教学的启示王江电话:**********摘要:在这个视觉媒体充斥着儿童生活的时代,动漫对儿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儿童的美术欣赏及体验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审美偏爱是个体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的艺术品优先注意或优先审视的审美心理倾向,审美偏爱与审美标准及审美评价一起构成了个体的审美趣味,研究儿童的审美偏爱对于美术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儿童审美偏爱特征与动漫的审美特征的关系的研究,证明动漫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其作为小学美术教学题材和教学形式进行探究。关键词:儿童审美偏爱;动漫审美特征;动漫教学一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中审美偏爱的重要性通过对有关儿童审美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总结出,儿童在7到12岁这个阶段属于过度阶段,是由感知向具备一定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是由无意识注意向有意识注意过渡的阶段;是由符号认知到审美感受过渡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了解儿童的审美偏爱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儿童的课程即来自儿童,儿童本身即是最好的课程。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演阶段的儿童,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以自我为中心主义”,是指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表征世界,不认为别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相信任何人的观点、想法和情绪体验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三山问题”中得到了体现。而此时期儿童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识注意为主,有意识注意正在形成中。具有不稳定、以干扰的特点,一方面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创造了前提,但另一方面不利于获得对事物的清晰的感知,更不利于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因此,发展注意的稳定性是儿童的重要心理准备。而影响注意主要因素是类型和性质方福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儿童听故事书、看动画片能集中注意两小时,就是最好的说明,那么在美术学习当中,动漫学习的性质不同于传统绘画,它更能使儿童注意力得以集中,因而对注意稳定性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加德纳将个体审美感知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儿童早期的感知(0―2岁)、符号认知(2―7岁)、“写实主义”的高峰(7―9岁)、“写实主义”高峰的衰退和审美感受性的出现(9―13岁)以及审美专注的危机期(13―20)[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在儿童审美感知上,他与皮亚杰有着共性。张晓涧指出,美术教育作为构成文化环境的要素,不仅对儿童美术心理及美术特殊能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还能促进儿童情感、[J].学前教育研究,2011.。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人格实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认识的一提高,方能更好的进行美术教育。荣格认为,人格作为我们整个生命的完全实现,是一个实现不了的理想。但现实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这样一个理想,因为理想仅仅是征途上的路标,而不是征途的终点。正如为了接受教育的儿童必须的先发育一样,人格在受培养之前也必须迅速地得到发展。但这也是危险的起点。由于我们所掌管的是一种难以语言的东西,因此,我们也就不知道怎样朝着什么方向来发展这种人格的萌芽。用“竞选者甚众,中选者无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由此可见,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又十分不易。罗恩菲德把儿童阶段划分为涂鸦阶段(2岁—4岁),注
《儿童审美偏爱特征对动漫教学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