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08届高考专题复习_科技文化和思想史.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08届高考专题复习科技文化和思想史
专题一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考点揭示及大纲要求
●考点要求:总体上看,本专题复习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成就、特点、影响。②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分析。③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热点关注:①工业化问题。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与三次科技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轻工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国家工业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欧美国家工业化程度大大提升。②城市化问题。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与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工业与科技革命加速了欧美国家的工业化,伴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③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欧盟、亚太经合组织、欧佩克、东盟等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或多或少的与三次科技革命存在着联系。
一、三次科技革命之对比
1、开始时间及条件:
(1)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②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 ③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④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2)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④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①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 ②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这与前两次有别)
2、主要成就和特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
特点: ①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②以轻工业为主导;③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④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2)第二次科技革命——成就:①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③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特点:①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 ②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 ③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特点:①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3、主要影响及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科技革命——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 ②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③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④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 ⑤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对中国影响:①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①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②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④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⑤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⑥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 ⑦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对中国影响: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2008届高考专题复习_科技文化和思想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追风少年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10-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