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家训家风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好的家风都来自言传身教,自己孝顺父母,孩子们将来也会孝顺你。我们经常说环境育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样的环境出什么样的人,孩子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那么将来孩子必然能有所成就。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这些伟人家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求家庭成员做到低调、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诚实、正直……读古代名人的家风,无不令人心生感慨。在这些千差万别、流芳千古的名人“家风”里,或许从我们能得到一个启示——完全可以找到“家风”特征,那就是:“家风”的精髓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好的家风无时无刻在净化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成长过来的。我家的家风是:百善孝为先,勤恳做事,踏实做人,宽厚忍让。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是我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我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我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读过书,但出身大户人家贤良淑德。在父母的年代,家里的兄弟姐妹很多,家里条件一直不太好,父亲是家里的老大,整个家里的重担就落在父母亲身上。繁重的工作和劳动是父母青春的全部,家里的兄弟姐妹结婚都是父母亲操办的,爷爷奶奶的重担就少了。后来爷爷在食堂化中被饿死。1975年奶奶得中风瘫痪在床,因姑姑和叔叔们在外地,照顾奶奶的重担就落在我的父母身上。这段时间父亲就更忙了,白天妈妈照顾着爷爷,我们放学后有时间就去帮忙照看,父亲白天工作回来,做完饭第一时间送到奶奶房间里,晚上照顾奶奶。邻居都很羡慕奶奶,都说我们家的孩子都很孝顺懂事,奶奶也觉得很欣慰,1980年我的奶奶因病情恶化与世长辞父母都很悲伤,那时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父母用无言的行动感染着我们,现在我也有自己的家庭,赡养父母我们都很用心。因此,现在我一边上班,对在家的父母,我经常打电话问候,平时回家尽量多干点家务活,让父母放松。我们的一点点孝心都会激发老人无限的满足感,跟人炫耀儿女对自己的好。看到老人开开心心的生活着,那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从小听父母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在我的成长的记忆中,父母一辈子没和人发生过争执,他们一直把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看得很重。我的母亲是一位老实本分、任劳任怨的农民。在村里,她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哺育子女,她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赡养老人,出工干活,她从不挑三拣四,她认为啥活都要有人干,做好就行;她很乐于助人,有好东西除了留一部分给我们三兄妹,大部分都会分给邻里乡亲。在我眼里,父亲是全能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校长,父亲自1952年参加工作全部心思都他的教育事业上,服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他就到哪里去,父亲前后在六个学校工作过。每到一个学校都会受到老师们的爱戴和拥护,学校的办学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好评。1965年被评为全县教育标兵,父亲参加全县教职工运动会获得四项体育竞技全能冠军。1966年父亲被误判为四清运动中的走资派回乡劳动,父亲没有气馁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几个月后被当地的六村小学聘请为代课教师。直到1978年落实政策被组织任命为六村小学校长。1982年父亲被评为县级优秀教育工作者授予当年调到枧槽乡中心校任校长。(当时枧槽乡还没有和城厢镇合并
家风家训小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