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当班主任(本文是在2006年班主任培训班上的发言稿)沙坪镇第一小学李兰英有人说过一句话:在教师生涯中,如果没有做过班主任的老师,应该说不是一个最完美的老师。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我们老师这个职业,可以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工作。有人说呀: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而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因为我们是在爱着别人的孩子。而在神圣当中又有高尚之人,什么人配得上是高尚之人呢?他们不仅爱那些长得好看的、成绩好的,还爱那些长得丑的、成绩差的学生。这样的老师,他不仅是神圣,而且是神圣中的高尚之人。我想,班主任教师是最能体现神圣这个称号的,我们面对几十名学生,如果我们不能公平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的话,这个班集体里就会出现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情景。因此,如果你做教师,你没有做过班主任的话,真的是人生最大的遗憾。那你可能很难体会到教师真正的乐趣,这真正的乐趣,就是育人的乐趣。但作为我们班主任,面对今天这样一群思想丰富、民主意识强、知识面广、接受信息渠道多,但又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自私、利己主义思想普遍的学生,面对社会、家长、学校期望和要求来自的压力,感觉重担在肩,这不得不令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静下心来深深地思考:今天,我们怎样当班主任。一、对新时期班主任角色的再认识首先,我认为,我们应做好班主任角色的转换和定位。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在开启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班主任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新时期赋予班主任角色的新内涵,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对新时期班主任角色的新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班主任角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传统观念下,班主任的角色只是学科教师的一种自然延伸,任何教师只要在自身专业方面有所长,都可担任。这种观念今天看来显然是片面的。新时期教育背景下的班主任,其角色内涵是丰富的:他不仅是“学科教学能手”,而且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等,而所有这些内涵对新时期班主任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想象,一名教师无论在思想品德、知识结构、教育能力还是身心健康等方面,若素质有所欠缺都将难以胜任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因此,班主任应该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班主任多元角色转换的需要。。班主任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角色,提高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由此,应改变教师的“警察形象”,树立起新时代的“生活导师”的形象。。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能……”“不要……”往往用规章制度去限制学生。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矫正不良习惯固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则不仅满足于此,而是更着眼于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不仅看其有没有过错,而更应看其发展与创造的程度。创造是与失误密切联系的。只有尝试,才有可能失败;只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才可能有创造。如果没有尝试,一味循规蹈矩,则不会失败,然而也就是一事无成。4、班主任角色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这种班主任被学生称为“高级保姆”。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则不同,他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与复杂性,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上,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德育过程的最优化。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时效观的一种反映。。“打是亲,骂是爱”。结果使不少学生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如过度自卑、焦虑等。近年来常常有不少因教育方法不当导致悲剧产生的报道见诸报刊。有的班主任认为对学生越“疼爱”就越利于发挥“师爱”的作用,越能感化学生。结果导致学生的自立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的下降,以及学生因自身偶然失误而导致过度自责和人格自我贬低。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则意识到: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不等于科学,某一教育措施在某一时刻对某一教育对象(或群体)是有效的,但另一时期对另一教育对象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发展着的主体。现代班主任工作是一种艺术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复合体,是教育机智与教育原理的高度统一。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强调的是掌握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
今天我们怎样当班主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