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卷第三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 ol
21
No
3
2006年 3月
JOURNAL OF CHUX IONG NORMAL UN IVER SITY
M ar
2006
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底泥污染治理技术展望*
王海龙
常学秀
王焕校
(云南大学, 云南昆明 650091)
摘
要: 富营养化是水体严重污染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比例超过 80% 。
而一般认为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污染源可以分为外源(点源和非点源) 及内源两种。所谓内源, 就
是指沉积在底泥中的营养盐在适当的条件下进入水体, 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当湖泊的外源得到控
制后, 内源即成为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 并且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湖泊的富营养化状态。因
此, 如何处理富营养化湖泊中污染的底泥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就富营养化湖
泊底泥污染治理技术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 认为底泥治理技术可以分为原位处理技术和异位处
理技术两种; 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认为原位处理技术是异位处
理技术的重要补充, 可以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并对目前研究的热点
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
及使用情况进行了讨论, 强调了底泥生态修复的理念, 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认为生态修复
技术是解决湖泊底泥污染问题的必经途径。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湖泊; 底泥; 污染治理; 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 X 524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7406 ( 2006) 03 - 0041 - 06
1
富营养化湖泊底泥污染的成因及研究概况
富营养化是水体严重污染的一个重要标志, 湖泊的严重富营养化, 导致湖泊水生生态
系统的崩溃, 大量的鱼、虾、高等植物死亡, 代之的是适应污染的各种微小生物类群[ 1] [ 2] ,
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引起湖泊污染的来源可以分为: 点源、面源和内源三种。
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 最后沉积到湖底, 并逐渐富
集, 使底泥受到污染[ 2 ] 。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 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包括有机质碎屑、
有毒难降解物质、重金属等大量在湖泊底泥中沉积, 导致底泥污染加剧。在点源污染和面
源污染较大时, 底泥对这些污染物起到富集作用; 而当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得到控制后,
这些沉积于底泥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 在底泥中发生复杂的变化, 继
而向水体释放污染物, 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威胁乃至破坏, 是底泥污染的成因[ 1] [ 3] [ 4 ] 。而
且富营养化越严重的湖泊, 在外源污染得到控制后这种现象越严重[ 2
5] 。有资料显示在云
南滇池外源污染得到控制后, 底泥中释放的总磷还可以维持滇池水体目前水平 63 年之
久[ 5] ; 长春南湖的研究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 3] 。
*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土壤物质循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 2006 - 01 - 11
作者简介: 王海龙, 男, ( 1980
),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底泥污染治理技术展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