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应力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构造地震,约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释放能量约占地震总能量的99%,也是破坏性最大的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地壳中断裂的形成或断裂的重新活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就是典型的构造地震。地震成因理论1、断层说:也称弹性回跳说。美国学者里德()1911年提出,,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在断层及附近的岩石中长期积累,当受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断层上的某一点就开始断裂错动,并使周围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错动沿着断层迅速扩展,断层两侧的岩石体向相反方向突然滑动或跳动,产生相对位移,发生地震。2、黏滑说:是对断层说的补充和发展,由美国学者布里奇曼()、布雷斯()和拜尔利()在20世纪30—60年代提出,认为断层面因为摩擦阻力不均一,使滑动表现为黏结与滑动交替进行,某一瞬间,闭锁在一起的断层面突然滑动,释放能量,便产生地震。3、扩容说:又称微裂隙说、膨胀说。首先由努尔(1972年)和阿加维尔等(1973年)根据水饱和岩石的膨胀现象,提出的解释震前波速变化的理论。后又提出了湿模式和干模式两种模式。4、相变说:地下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在从一种结晶状态突然转变为另一种结晶状态的过程中,伴随的密度变化引起的物质体积突然改变而产生地震。并通过计算认为只需要3%的相变能就可产生大地震所需的能量。5、热应力说:地壳内部温度的非均匀分布引起热应力,温度场的变化、膨胀系数的改变等都可以引起应力场的局部变化而导致地震。6、火山说:1830年,英国科学家莱伊尔在《地质学原理》一书中,最早提出地震的火山成因假说,对解释火山地震具有重要意义。7、岩浆冲击说:地壳深部的岩浆具有向外扩张的强大冲击力,当地壳运动造成局部围岩强度削弱时,岩浆向地壳最软弱部位的侵入就会引起地震,它对解释深源地震和火山地震有一定意义。地震区地震活动特点和地震地质条件都密切相关的地区,是地震区带划分的一级单元。在同一地震区内,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时间上的连续和间歇、频度与强度等具有相似性。地震区可划分地震亚区、地震带。例如台湾地震区,它包括了台湾省及邻近海域,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中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仅1655年以来,就记录到8级地震2次,7—,6—。地震带具有成因联系的地震密集的地带,是地震区之下的次级地震单元。在同一地震带内,发震构造、地震活动时期、迁移特征、频度和强度等非常密切和类似。同一地震带往往受一组或一条活动的大断裂带或活动的断陷盆地带控制。发生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龙门山地震带,就被认为是一个这样的地震带,它受3条相互平行呈北东走向的活动断裂带控制。控震构造与发震构造控制或约束地震孕育与发生、或直接发生地震的活动性构造。一般是一个地区主要的活动性断裂带或大断裂。例如,四川龙门山的北川—映秀活动断裂带,,既是发震构造也是控震构造。除了一切发震构造都属控震构造外,本身不发震而分划地震区的构造带也是一种控震构造。例如,阴山构造带
地震基本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