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验式德育育人实践研究的论文 .doc:..关于体验式德育育人实践研宄的论文当今时代,受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冲击,当代青少年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特点。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优越,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思维活跃,眼界开阔,敢于表现自我,敢于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生活上,过分攀比,贪图享受,缺乏节约意识和生活自理自立能力;意志品质上,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与人交往中,缺乏礼节、尊重、宽容、谦让、合作等品质;在社会中,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和爱心更严重的是一些学生虽然知识丰富,但是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步入歧途。以上反道德、反伦理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已引起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那么,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国家意志落在实处,就成为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命题针对当代中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知行不一的现状,很多国家都做了大量德育方法的创新和尝试。尽管各个国家道德教育模式各不相同,但却有着相同点:逐步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变静态的书本知识讲解为现实生活道德问题的重演,注重道德技能训练,注重培养道德思维与实践能力。我校始终遵循“大目标、小切入、求长效、出精品”的原则,有效开展体验式德育。“大目标”就是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小切入”就是从家庭、学校、社会中借助学生能做、乐做的小事设计活动,人人能参与,人人有收获,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小事中细节的美好。“求长效”就是坚持,就是把活动系统化。坚持才能成为习惯,系统化才能不脱节,循序渐进内化为品质。“出精品”就是把学校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构建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好的情感、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创造,激励他们内在的主动性,最后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__在家庭,做孝顺懂事的好孩子;在学校,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社会,做文明礼貌乐于奉献的好公民。为此,我们设计开展了不同主题的体验式德育活动1、“自主独立,真诚待人,体验美好亲情”主题系列活动。从1993年开始,针对独生子女懒惰、骄横、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真诚交往相处、不愿与父母沟通的现实问题,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我当一天家”道德体验活动。活动内容之一是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帮助父母打扫卫生、做饭、洗衣、理财、为父母洗脚,过年时和父母一起包饺子、向父母读自己写的感恩信等。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简单的家务劳动,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增进理解、沟通,体会到了亲情的美好,进而学会感恩亲人、孝敬长辈。活动之二是接待亲朋好友的“迎来送往”活动:过年过节的接待由学生当主角,大年初一到楼上楼下邻居家拜年。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交往中的热情、礼貌、谦让、宽容、尊重等品质。此活动还可以由家庭延伸为“一日班主任”、“一日楼长”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可贵的师生情、和谐的邻里情。2、“走进社会,学会奉献,增强社会责任感”主题系列活动。我国城市中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天生就受到“众星捧月”般的
关于体验式德育育人实践研究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