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用白话文写作又来已久,清末还出现了一批白话文报纸。但是,这只是零星的出现,白话文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运动,则是由《新青年》发动的。一、白话写作的理论探索关于白话文写作的理论探索,还得从胡适说起。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曾经以读者的身份写信给《新青年》,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随后,他把这些主张整理后形成一篇文章,这就是《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四曰不避俗字俗词;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八曰须言之有物。”在这“八事”当中,隐藏着写作须改文言文为白话文意思。在这篇文章发表之时,陈独秀以主编的身份在文后加“识”,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以“不容反对”、“绝对之是”等专断的语言,更加明确地指出白话文写作在文学革命中的地位。此后刘半农,钱玄同等纷纷发表文章支持白话文写作。他们的观点,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基础,对白话文写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白话文运动的实践白话文运动的理论探索是以《新青年》为核心的知识分子完成的,白话文运动的实践,也是由他们发起。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开始采用白话文,并且采用新式的标点符号排版,在稿件的采用上,选择了一些新诗,专门开辟了白话新诗的园地。据统计,从1917年的第2卷第6号到1919年5月的第5卷第5号,刊登的新诗共有83首之多,此外还有30多首外国诗歌的译稿。在白话小说创作方面,鲁迅是“真的猛士”。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第一篇用白话文写作的小说,其“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小说中塑造了肩负着因袭的重担,但又觉醒,勇敢地否定传统宗法礼教制度的“狂人”形象,有力地暴露了所谓“仁义道德”的传统礼教“吃人”的本质,号召人们奋起打倒旧礼教。《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开山之作,标志着新文学的开端,对白话文运动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随后,鲁迅又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孔乙己》和《药》等白话小说,深刻揭露、讽刺了腐朽的制度。除了《新青年》杂志,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新白话文运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