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上)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旬况的教育思想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道家的教育主张→儒、墨、道、法教育思想之比较1(3)荀况字卿,也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他的政治、学术、教育活动约在公元前298—前238年之间。他曾象孔孟一样,周游列国,到过赵、齐、楚、秦等国。他年轻时曾到过齐国稷下学宫学习,后长期执教,三次担任“祭酒”(主持人)。《荀子》一书共32篇,学术界多认为其中26篇是他本人所著,余下的6篇是他的学生们所作的“杂录”。4墨家墨翟,战国初年鲁国人(也有人说是宋国人),大约与孔子的孙子子思同时。墨翟是“农与工肆之人”,既博览群书又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传说墨子原来也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训》),而后变成儒家的批判者,创立起具有小生产者独特风格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具有舍命行道的献身精神。5老子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史记》说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即周管理藏书的史官。后人都称他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之意。《老子》传说是老子讲授,由他的弟子一代代口耳相传,后人整理的。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共5200多字。后人称之为《老子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五千言》。6庄子庄周梦蝶庄周(约前369——前286年),庄周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无以人灭天”(不要人为地破坏天道)(《庄子·秋水》)。庄子提出的神妙莫测的“道”是万物的主宰,它能沟通人生有限与无限的联系,可以使人生从有限达到无限,个人生命从短暂达到永恒。这种人生哲学对于精神痛苦而又无所寄托的士人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7儒、墨、道、法教育思想之比较一、关于教育目的问题儒家主张培养“君子”、“圣人”、“贤人”,有时也叫“君子儒”、“大丈夫”、“大儒”等,主张培养的人德才兼备而以德为主,能为实现德治、仁政、礼治的理想而奋斗的人才。对君子的要求:一是能够注重道德修养,具有仁爱克己之心,二是具有治国安民之才。9墨家主张培养“兼士”、“义侠”等,认为要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培养能“以兼易别”的“兼士”(培养博学多能、文武兼备、能强力办事并富有有道教人、有财分人、有力助人精神的兼士。),才能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公平合理”社会。“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分别阐述了墨家学说对于“兼士”三个方面的要求。“厚乎德行”,是道德的要求,要求“兼士”有很好的内在品质;“辩乎言谈”则体现了墨家学说对“兼士”在思维辩论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兼士”能言善辩,并通过他们的“上说下教”推行其主张;“博乎道术”则是对“兼士”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即要求“兼士”博通各种技能和知识,有完成墨家政治目标的实践能力。10
中外教育简史第二章01学科介绍课程讲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