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国内专家曾普遍认为,赛戏已绝迹于舞台,这一结论甚至早在1981年就写进了《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然而,在邯郸市上清凉村,这一古老剧种不仅从未消失,而且一直在村民中咏唱不绝。 近日,赛戏被确定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此同时,我省已推荐赛戏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获此殊荣的,共有武强年画、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77个项目。 赛戏为何能长期“存活”于一个村庄?这一古老剧种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为此,我开始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实践调查。 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上清凉村位于邯郸市涉县涉城镇,因建在填平的水洼之上而得名。全村目前共有2200多口人,全系汉族。 据上清凉村村委会主任张向平介绍,由于该村周围没有河流,且地势低洼,过去非旱即涝,生活异常困苦。在长期靠天吃饭的年代里,民间祭祀活动很多。特别是每年农历的六七月间,都要举行“赛会”,以祭祀苍天,祈求风调雨顺,人稼两旺。演唱赛戏,便是举办迎神赛会时的一项主要内容。 62岁的村民薛海载的第二十四代传承人。他告诉我,上清凉赛戏的源头,是由古代汉族巫术衍变而成的傩戏。到了汉代,就有了赛戏的雏形,但其成形期为元代中期的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2年),距今已有六百七十多年历史。 与其他剧种相比,赛戏有许多独特之处。如不搞营业性演出,且演出时不出本村;演员角色固定,大多为父传子继;剧目必须是军事题材的君臣戏;角色以须生、红净为主,丑角仅作陪衬,无旦角等。另外,赛戏没有唱腔,只有道白和道诗吟诵。吟唱时所用的乐器有大锣、大鼓、大镲、铙、钹等,没有弦乐。 薛海国称,新中国建立之前,附近不少村庄都有赛戏班,每到冬季农闲便互相交流、比赛,故赛戏在当地又称“闹赛”。因为种种原因,其他村庄的赛戏班后来都慢慢衰落了,仅在上清凉村仍保留着这一古老剧种。 有关专家认为,赛戏作为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对研究戏曲的产生、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上清凉赛戏在剧目、唱腔、配乐等方面,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朴风格,且演员队伍庞大完整,这在国内极为罕见。他们一致认为,上清凉赛戏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浓厚的原始祈神色彩 按照常规,上清凉村赛戏每六年上演一次,时间在农历二月二十五左右。如遇大灾荒年份,随时可演。 每次演出的程序极其繁琐而隆重。一开始,要由“老班头”率众到坛棚请包括城隍、龙王、雷公电母、风伯雨师、观音大士在内的十六位神佛。 晚上开戏前,还要举行“祭鹿台”仪式。参加这一仪式的人员主要是“老班头”、众副班头和扮作一皇帝、四大臣、六百姓的演员,群众要在台下陪祭。整个过程有序进行,吟唱不断,并有乐器伴奏。 仪式结束后,大戏方可开演。首场的固定剧目为《庆八仙》,以取吉祥。从当日起,每日下午和晚上都有戏上演,连演五天。演出的剧目以三国戏为主,以汉代戏、宋代戏为辅。 待最后一场演出谢幕,戏装、道具、乐器入库前,还要举行一番仪式。同时还要举行送神仪式。 第六天中午前,开始撤台、撤棚。中午全体班头、演员和工作人员欢聚一堂吃饭,名曰“破盘”。至此,全部活动结束。 “子承父业”生生不息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称,“赛戏
中国戏曲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