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民俗与民俗学什么是民俗?民俗就是我们的生活。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怎么过年?二十三点灶腊,祭灶神;二十四扫房子,丢百病;二十五贴春联、贴窗花;二十六置年货、沐浴洗衣;二十七去杀鸡割肉磨豆腐;二十八去插花,做年糕包粽子二十九年夜辞,年饭、团圆、守夜、烧炮竹春节的礼俗与禁忌一日初一拜年祝福。初一为鸡日,为扫帚生日,不能动扫帚,否则招致霉运。二日为犬日,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三日为猪日,不出门,不宴客。又叫“小年朝”,祭祀祖先和诸神,不能扫地、起火、打水。也有“初三开店门”。俗传“老鼠娶亲”的日子。“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春节的礼俗与禁忌四日为羊日,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烧金纸、神马。“接神”的习俗,不动刀、剪。五日为牛日,“破五”,财神的生日。放鞭炮、赶庙会,全家庆贺。六日为马日,祭送穷神七日“人日”、“人胜节”、“七元”。如果天气晴朗,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这一天要吃芹菜、葱、蒜等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怎么过年?过春节1、春节怎么过2、春节的来历3、春节的内涵4、春节的意义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春节:从十二月二十三始—元宵节止辞旧迎新,祭祀、团圆、狂欢、社交娱乐为什么要过年?1、春节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它的传说、礼仪、禁忌等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博大的文化画卷。2、春节是一种文化的缩影,其中的习俗、礼仪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3、春节有助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具有很强的亲合力。4、春节可以增强现代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具有较强的社会整合功能。5、春节是“假日经济”的黄金时间,春节具有较大的经济功能。北京四合院一、民俗的相关概念我国古代有关民俗的概念《管子·正世》:“料事务,察民俗。”《礼记·王制》:“天子巡游,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礼从宜,事从俗应劭《风俗通》序:“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谣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风”成为《诗经》中的六义之一。从文献资料来看,民俗一词在中国大致经历了由“俗”——“风俗”(习俗、民风)——“民俗”这样一个过程。汉代,“风俗”一词通用。《汉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这是歌谣的研究已经具有民俗学的性质。到1927年广州大学创办《民俗》周刊,“民俗”一词便成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相关概念习俗:地域性很强,阶层性明显、相沿积久的一种群体性习惯和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礼俗:礼仪与习俗,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传统的礼俗内容有冠礼、生辰、婚姻、祭拜、座次、丧葬等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统治阶级成员在个人生活中,基本上与民族共有的习惯取一致的态度)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稻种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中国1999年版的《辞海》西方对民俗的理解1、1846年以前民俗的概念:民间古俗、贱民古俗、古物、民族学、神话、民间口头文学、残存文化……2、1846年,“民俗”成为专门学科术语: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Thoms)创用。英文Folklore的意译: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的合成,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种现象的学问。:Folklore专指研究对象,即民俗事象或民俗传承。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袭成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包括的要素(1)主体:民间老百姓(2)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3)民俗事象具有一定的模式性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
中国民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