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媒介变迁中的“童年”印记——读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媒介变迁中的“童年”印记——读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新闻学媒介变迁中的“童年”印记——读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魏冯【摘要】本文围绕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梳理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童年”来源,结合媒介变迁史,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体现,试图唤起人们对童年文化的危机意识;并就现代媒介技术带来的“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电视人”、“技术异化低龄化”等现象,给当下媒体、学校及家庭提出具体建议。关键词 媒介变迁《童年的消逝》波兹曼于1982年出版的《童年的消逝》,与《娱乐至死》、《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构成了其闻名遐迩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在《童年的消逝》中,波兹曼以“童年”为考察对象,探寻了其在印刷术、电报、电视在内的媒介变迁史中消逝的历程。进入21世纪,“童年”消逝的危机意识被日渐淡忘,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的内涵,重新面向这一思想所内含的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将促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代童年文化乃至现代文化的命运。一、尼尔·波兹曼的“童年消逝说”波兹曼在上篇《童年的发明》中,梳理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末童年的起源及发展。波兹曼认为,“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童年不存在的原因所在。”16世纪,印刷机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而这个符号世界却要求明确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的,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波兹曼提到印刷带来的“强化了的自我意识”和“知识差距”是产生童年的动因;16、17世纪以后,童年的概念普遍被承认存在,儿童的服装、语言开始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类的书籍也大量出现,甚至连取名也开始给予儿童新的社会地位;而到了19、20世纪,在整个西方世界,童年的概念已成为社会准则和社会事实,童年的发展已颇具成效,并形成了“洛克派”和“卢梭派”两组知识旋律;20世纪末,“童年被看作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成为一个超越社会和经济阶级的理想。”,“童年开始被定义为生物学的范畴,而不是文化的产物。”而就在同一时期,“使童年概念诞生的符号环境却缓慢地、不易察觉地开始瓦解。”下篇《童年的消逝》中,波兹曼置身现代时空,揭示了从谷登堡的”印刷世界”,转换到赛穆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过程中,“童年”是如何在消逝的。波兹曼认为,电报是第一个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越人体速度的传播媒介,“电报把信息从个人拥有转变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价值的商品,从而创造了‘新闻业’。”不仅如此,电报开始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开始争夺原来属于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控制权。谈及电视,波兹曼力图向读者呈现电视媒介的弊端,他认为电视是一种“视觉媒介”,电视传播的信息是无须分辨使用权的,电视节目不需要以“儿童”和“成人”来进行分类。而这样势必会模糊儿童与成人间的界线,使得电视时代的人生简化为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电子媒体迅速、平等地解释成人世界的全部内容,从而产生了使得羞耻的概念被冲淡,行为举止的意义也相应降低。因此,波兹曼感叹道,当儿童有

媒介变迁中的“童年”印记——读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点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9-04-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