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1、通病名称:地下室底板混凝土表面裂缝通病特征裂缝宽度较细(~02mm之间),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裂缝分布不均。适用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1、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2、混凝土养护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小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小于14d;3、浇水次数应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与拌制水相同。原因分析混凝土结构成型后,没有覆盖养护,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散失快,体积收缩大,而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收缩也小,因而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汗裂。预防措施1、 混凝土坍落度要适宜,水泥用量不宜过大,采用掺加外加剂拌制混凝土,减少混凝土用水量,振捣要均匀;2、 终凝前用混凝土打磨机(或木?板)打磨压实,以闭合表面裂纹,提高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在浇筑混凝土完毕后12h以内,覆盖二层麻包浇水养护。施工程序浇筑前应制定施工方案→混凝土分段分层浇筑→混凝土打磨机(或木磨板)打磨→混凝土养护。 2、通病名称:悬臂板上部钢筋下沉通病特征1、 受力钢筋末端弯钩不符合要求;2、 施工过程踩沉钢筋,影响板的设计受力状态根部板面出现裂缝。《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梁、板类构件上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位置对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扩裂性能等有重要影响。由于上部纵向受力钢筋移位而引发的事故通常较为严重,应加以避免。原因分析1、 悬臂板面钢筋绑扎完成后,没有采取措施保证上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有效高度;2、 对已绑扎完成的板面钢筋在施工中任意踩踏,将纵向受力钢筋踏低;3、 浇筑混凝土过程受踩踏变形的钢筋没有及时纠正,上部纵向受力钢筋移位容易引起板面受拉区开裂。预防措施1、 悬臂板施工前对参与操作各工种人员要进行技术交底,施工时不能踩踏已绑扎完成的钢筋,应确保悬臂板上部纵向受力钢筋位置;2、 混凝土浇筑前应办理隐蔽工程验收,符合设计再求后方能浇筑混凝土;3、 悬臂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严格监控,浇筑混凝土过程受踩踏变形的钢筋应及时纠正;4、悬臂板混凝土强度达到100%以上才能拆底模板。施工程序钢筋安装→垫钢筋保护层垫块(做好悬臂板面钢筋支承)→钢筋工程隐蔽验收→浇筑混凝土前技术交底→浇筑混凝土→养护→混凝土强度达到100%拆底模板。 3、通病名称:混凝土浇筑蜂窝、露筋(1) 柱或墙板上下屋接头处蜂窝、麻面、露筋通病特征柱或墙板上下屋接头处蜂窝、麻面、露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适用规范规程标准露筋:严重缺陷:纵向受力钢筋有露筋一般缺陷:其他钢筋少量露筋蜂窝:严重缺陷: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蜂窝一般缺陷:。原因分析1、 模板接缝漏浆,模板过于干燥,造成混凝土失水;2、 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3米未加串简或溜槽,造成石子离析;3、 第一层混凝土浇筑过厚,振捣不到底;4、 柱、墙底部接缝出现跑浆;5、 局部漏振或过振。预防措施1、 模板要堵严,施工前木模板应浇水湿透;2、 浇灌混凝土前,柱、墙底部先浇灌50~100mm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3、 柱、墙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500mm左右;较密的钢筋应再用手槌轻击模板振动密实;4、 设专人负责振捣工作,防止漏振或过振。施工程序模板检查验收(包括安装牢固、垂直度、板缝密封)→模板湿润→柱、墙底部先浇灌50~100mm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混凝土浇筑。4、混凝土结构工程——梁板交接处蜂窝、露筋通病现象蜂窝:梁板交接处、梁底、反梁或类似反梁的混凝土构件下侧混凝土结构局部疏松、砂浆少、石子多,类似蜂窝状。露筋:钢筋混凝土内部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适用规范规程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摘录)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缺陷:露筋:严重缺陷:纵向受力钢筋有露筋 一般缺陷:其他钢筋少量露筋蜂窝:严重缺陷: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蜂窝 一般缺陷:。原因分析1、模板接缝漏浆,模板过于干燥,造成混凝土失水;2、施工过程中,浇筑的接口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3、当板和反梁(柱、墙)一起浇筑时,振捣时反梁混凝土易于流动造成反梁下侧蜂窝、麻面、露筋等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