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孝文化融入中职学校德育管理研究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慈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在过去影响着国人的精神内核,而且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起到道德的濡养作用。但现在学生的“孝义”观念严重缺失,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而中职学生尤为突出,他们的叛逆、自卑、自私、冷漠和厌学情绪其根源都跟“孝义”缺失有关。传承和弘扬慈孝文化,挖掘慈孝文化的新内涵,真正培养有孝义、知责任、能兼爱、明和善、会服务的职业人。
【关键词】慈孝文化中职德育管理现实意义有效途径现代内涵
《广至德》说:“君子之教以孝也。“孝道”自古以来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三字经》、《弟子规》到四书五经,其间渗透的“敬老养老、仁义尊卑”的儒家思想,推崇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情操,乃至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天下”的为人精神,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今天,这样的慈孝教育,很大程度上由学校来承担,尤其是对教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的中职学校来说,慈孝文化融入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孝义缺失”——中职学生的真实状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社会逐渐转型,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孝道观念和方式开始淡化、改变,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和社会教育对慈孝文化宣传教育这块缺少关注,我们看到:“目前,许多家庭都是“421”(四位老人、一对父母,一个孩子)结构,对孩子的宠爱娇纵成风,致使许多孩子长大后叛逆自我、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和孝义精神。”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着西方的各种思潮的冲击,不良价值导向的挑战,以及“信仰危机”的考验,这些不良的价值导向是从小在耳熏目染中形成的,尤其是中职学生,他们身上的叛逆、自卑、自私和冷漠都是缺乏爱或是过度溺爱造成的,可以说因家庭和社会导致的学生“孝义缺失”严重影响着中职学校的育人效果,所以,本人提出要把“慈孝文化”融入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因为“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道德不足任何知识都无法弥补”。
“以人为本”——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尤其是职业学校,育人远远比抓教学质量来得更重要。职业学校的“以人为本”与慈孝本质上有共通之处,慈孝立足于个人如何应对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它表现出一种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整体主义的心理体悟,“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无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内,均提示着人的责任和义务。慈孝文化关注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爱父母家人到爱众人祖国,它的精神内核是尊重、和善、关爱和责任,帮助人们形成友善、平等、诚信、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而这些职业素养和个人修养恰恰契合中职学校的育人目标。
“德教为先”——中职学校的管理之本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把孝上升为道德的渊源、治化的纲领,从而推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信“,实行“德教为先”与“为政以德”,这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核心内容,也说明了道德在儒家政治蓝图中的核心地位,道德是中国治国安邦的最基本的手段。
相对于国家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中职学校作为给社会
慈孝文化融入中职学校德育管理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