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系虎门生活了那么久的童鞋们,作为地道的虎门人,对于虎门本地村落的历史、村名从何而来,又知多少呢?今次为大家整理了一篇虎门各村落的建村历史、村名由来。快来看看自己土生土长条村历史啦。↓↓↓虎门珠江到了出海之处又突然收窄,像花瓶口一样,两岸高山突出,江面又有“大虎”、“小虎”两山对峙,形似虎踞,守护珠江门户,故称虎门。历史邓族聚居,南北宋间立村,始祖名元和,原居香港新界桂角山 下,乃开宗邓氏九十二传世孙,邓姓入粤第七代。 据邓氏族谱载:邓氏源起殷代,时武丁封季父曼于河南南阳为邓国公候,后子孙以邓冠姓,分支五湖四海。至宋初开宝年间(973)邓汉官授承务郎,由江西吉水县白沙里出仁入粤,称广东邓姓鼻祖(即开宋邓氏八十六传世孙)其孙邓日旭官文林郎,曾孙邓符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举进士,再度入粤官阳春县令,权南路篆,谢官后,遍游山水,精于堪舆之术,择居香港新界桂角山下,设力赢书院,招四方求学,岁捐膏火。后发现“风水”宝穴遂将三代先人(汉、粤冠、日旭)孝妣杵葬,并留下一穴嘱咐后人,将自己葬于此(按:香港尚传“玉女拜堂”、“金钟复火”、“半月照潭”、“仙人大座”为四大名穴)邓符为香港邓姓始祖,其曾孙元瑛、元禧、元亮、元祯、元和组成五元堂,分居香港锦田、厦村、屏山、大铺、元朝、粉岭、龙跃头等及东莞之福隆,竹园、怀德等数十村落,据说香港邓氏近千年来繁衍人口逾百万(香港《成报》1981年1月17日)。怀德元和,在“五元堂”中排行第五,宋王南渡时由香港新界徒居莞城莫家祠,后流落今地为放牛朗,筑室定居。怀德古称“劳德”,先村杂居关、钟诸姓,相传清代某县令出巡,以“君子以德为怀”改名今称。元和祖一至五世祖生于宋代,七世祖邓国琦为明初义士,三举贤良不就,在乡间组织靖康民丁,屯守缺口镇,抵御盗贼而被捕身亡,留名四乡数百年。二十四世祖英吉公开代于世国,今中山、高州、茂名等县皆有邓氏分支。怀德村落分散,以芦山(今称龙头山)脚下为大村,支分十数自然村,地域广阔是本镇大族,立村时距海滩不远,今大坑村宋代立靖康医灵古庙,是当时靖康盐场域内的民间集议之所(今尚存清乾隆末年重修时石刻碑记),其村口大坑与河涌潮水相汇,今沧海桑田,称虎门山乡。该村土地广漠,利农林、蓄牧,尤以柴、米、油、糖称著,村民世代勤劳、俭朴,民风敦厚,好义举。1938年秋,日军攻陷虎门,村民联合自卫队,追歼日军并割下首级,悬于村口榕树上示众,创莞邑民众抗日御侮之楷模。东江纵队抗日名将曾生、邬强、张瑛等,常于该村出入,是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根据地。 建国后,由于聚落分散,分东南数条自然村,另立村田乡。1958年又接收厚街水利移民立新沙埔村隶管。近年辅砌水泥村道,村前起建工业区,引进来料加工厂多家。历史外怀德管理区东南方,建国初立集独树、田心、田尾、瓦窖、新村等自然村落而立,改名树田乡,村人皆姓邓,历史上属怀德乡,乃邓元和后裔。其中田尾村明初立村,由情德元和祖七世孙分支行立。独树,原名蜀竖,据说旧村主由蜀地迁入,寄意后人从此行繁起来,后来邓氏迁入而为强族,旧村人逐渐迁离,并以音讹而改称。该坟处古驿道旁,元明时莞人赴宝安必经村前。怀德周山群峰诸溪汇于村侧排流入涌,村邻羊湾尾为古水墟场,时蜀竖为水陆两便之通衢之地,明清时期设邮铺。1958年虎门人民公社成立后,于此修筑全社最大的“五点梅”水库原村落处水位线而搬迁,由国家拨款另建村落,其中田心、新村北移重归怀德管辖,田尾村东移长安街口附近,另立大队名新农村,归和安公社辖。独树(蜀竖)村就近向山坡迁建,仍称树田大队。原村耕地大部分受浸。六十年代水库蓄水养鱼,每遇雨水不匀(尤是天旱)村民在库边扩大稻耕,鱼米甚丰。该村坡地多,利杂粮作物,以木薯果菜为著。村属狮子山含铁矿,大跃进时曾全民采炼。环山历落,石矿丰富,质地上乘。近年开辟多个机械化采石场,向南靠107国道开发,办工业区,起建标准化厂房招商。历史前迎广深公路(107国道),立于怀德管理区南下五里许,村人姓邓,晚清时由怀德邓氏分支立村。邓氏入居前,周邻有散落,其中羊弯尾村是古水步,明代东宝驿道从这儿通过,设有邮铺,舟楫可沿大宁北上集泊。有打铁、渔货、作坊等小商经营,是怀德、蜀竖及北部山村的水运地。清中页后,河涌日旅淤,村墟渐废。北邻有横窖尾村,兴盛时有数十户人家,清末村民散走,一部分迁居大宁地域,在独岗立村。邓氏立居,据传最早是旧墟(怀德墟地,与今大坑村隔坑对峙,已废),清代北栅、怀德两村经常驻机构机械斗,屡受其毁,旋迁今大坑村。居岐村行政归属历归怀德乡辖。1952年土地改革,划属树田乡辖,人民公社后归北栅大队。七十年代中期,为独立行政管理至今,辖下有新塘、新村仔、凤翔楼等小村。近年管理区辟建水泥大道,连贯107国道,起建工业区。村前广深公路口建有酒肆商铺,形成乡村式商贸区。历史处广深高速公路与107国道交角
虎门社区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