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书山有路.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有感                                                                       谁都知道“开卷有益”。   在封建社会,人人皆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并以此激励自己去从书中收获到“颜如玉”“千钟粟”“黄金屋”,他们以他们的读书经历以及功成名就无数次地向世人证明了“知识改变命运”这个似乎颠扑不破的真理。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文盲和秀才似乎不可同日而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自古就成了不少人通过读书跳龙门的唯一途径。孔乙己虽然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却也满口“之乎者也”,看不起短衣帮。当然,短衣帮也看不起他,虽然他竟然连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都知道,但他却连混饭吃的本领也没有,落魄得只有靠第三只手才能苟延残喘。   这样的人,对社会又有何用?   生存是第一要素。   不知道孔子的学生子路是否是读书无用论的始作俑者,不过,他的“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未用?”却也很务实。   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惊涛拍岸。在现代人眼里,孔方兄摇身一变欣欣然没有了铜臭,其熠熠生辉早已深入人心。   有钱才是大哥。此话似乎早已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君不见,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比较的就一个字:钱!   钱能通神。   前人早就言之凿凿:有钱能使鬼推磨,推得不好再推过。   知识,在“瞎子见钱眼睛亮”的社会,早已变得不堪一击,猥琐得浑身上下都是“小”。   改革开放之初,金钱的分量就早已举足轻重一言九鼎了。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盐茶蛋的。要不然,为什么前人会有“千里为官只求吃”“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总结?为什么现代的人人人皆知“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民币服务”呢?   三十年前,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那时候,一张大学文凭,可以得到多少人的青睐,可而今的大学,用大学生们的话来说,那就是,一麻袋的钱换回了一麻袋的书,一麻袋的书卖了还换不回一个麻袋。   2012年10月26日的一期《作家文摘》上曾登载了一篇文章《研究生回乡,种地都不合格》,里边的主人公叫苗卫芳,因为找工作未果,回家做起了研究生农民,却又是不合格的农民,这让他老父亲气绝服毒。   生活不是罗曼蒂克,现实是残忍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为了生存,许多未成年孩子只得告别书本,离乡背井走上了打工路,即便体力不支还不能打工,他们也愿意走上大街,随便帮别人做点童工或是摆上一个诸如麻辣烫什么的摊子,来面对现实地赚取毛票,而一些孩子,从零出发,十数年之后,一步一步地还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子。相比可望而不可即的读书考大学而言,他们更有理由睥睨莘莘学子:读书的未来不是梦,发展才是硬道理!   据《重庆晚报》报道,与三年前的高中入学数量相比,重庆高考报名人数比当初减少2万人左右。而据调查,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在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上完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这就使得“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于是,新“读书无用论”渐渐在农村有“抬头”的趋势。   这当然只能是现实的一隅,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社会

书山有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流水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9-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