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园“重生记”
1998年,时任房地产综合开发企业——亿达集团总经济师的高炜,向集团提出了发展软件业的战略规划。当他向同事们描述软件业的前景时,许多人都听不懂。“从听起来很遥远,到它渗透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时代我是完整地经历了。”高炜说。
在这之后,作为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高炜主持了大连软件园的规划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工作,成为国内最早从事软件园区投资运营管理的人士。
现在,“老软件人”高炜遇到了软件行业的新一轮变革。“这种骤变是每 30 年才遇到一次。”美国知名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描述说,“上一次行业革命创造了今日的巨头,像微软、甲骨文和 SAP,同样的事情会在这5 年内重演,新的行业巨头和技术将崛起,也有一部分旧公司退出历史的浪潮。”
5年内的暴风骤雨
高炜对这个骤变已有预感。
在印度考察时,他发现当地著名的塔塔集团,当年从软件服务外包起步,现在为印度中小企业创立云平台,客户可按月付费使用最基本的会计和销售管理软件。另外两家印度企业Cognizant和Wipro,利用云平台、物联网等技术搭建了家庭护理解决方案,承接美国病人的家庭护理外包业务,这些公司建立了美国运营中心、印度运营中心和外勤护工团队,并为此配备了IT设备和基础设施。
在国内,高炜他们在北京见过一家公司中启创,创始团队从西门子出来以后,创建了云计算公司,专门为一些不愿在IT上做大投入的小企业提供服务。客户只要按月付费,例如每月支付200元,就可以远程使用OFFICE等云平台上提供的软件,不同的费用标准所能使用的软件也不同。
在上海,高炜接触过的一家名为美库尔的公司,虽然是做客户管理的,但他们不开发软件,而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针对某个人、公司或者组织设计营销方案。比如说你上淘宝买东西,左边有一栏东西,你看了什么、你会喜欢什么,他们利用这些数据,会自动总结出属于你的营销方案,然后把类似的东西都推送给你。“不久前,大连软件园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SSOW会上,有个专题研讨会就在讨论大数据和海量数据间的区别。当时大家有一个一致的观点,大量的数据并不就是大数据,所谓大数据,是围绕对象相关的数据给它整合起来。”高炜说。美库尔做的就是基于大数据的生意,他们目前基于大数据在做上海迪士尼的消费体验分析。
这些“新”企业,与高炜他们过去做软件园10多年中接触的传统软件企业有着一些根本的不同:
首先,它们对地域概念不再那么强了,身处何方都可以开展它们的业务。
其次,它们通过网络来运营、管理业务;而且这些公司更加活跃,它们会熟练利用互联网和新兴的社交媒体来做营销推广。因此,它们对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非常看重。
再次,很多新型软件企业不再像传统软件开发那样依赖大量人力。这些新型企业规模通常不大,更加关注成本,关心有没有便利的软件服务,不用他们自己做投资,因此,它们对云服务更有需求。
此外,新企业更年轻,更喜欢创新性事物,更强调不拘一格的创新。
那么,高炜自然而然地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这样的变化下,软件园要做哪些改变呢?
追随新生代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现在由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规划和运营管理的武汉软件新城,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智慧城市”的部分畅想:智能一卡通系统将园区内的门禁、停车收费和生活配套设施等服
软件园“重生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