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一方面城市雨洪水排泄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郑州、济南、佛山、珠海等等,汛期每逢暴雨,马路成河,交通中断,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陷、泉水枯竭,城市水污染加剧,水环境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显。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如何有效地削减暴雨径流,减少或根除城市水涝灾害,保护好城市水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重大课题。城市雨洪水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其内在的规律性。要解决城市雨洪水排泄难,必须进一步揭示城市雨洪水的规律特点,只有在对城市雨洪水规律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城市合理的雨洪水蓄排方案。本文从分析济南市典型路段——历山路地区排水难入手,揭示了造成城市水涝灾害的三大主要原因,即:一是城市室外雨水排放标准低,超过排水系统能力的雨洪水完全依靠地表明流排泄,是造成城市雨涝灾害的直接原因;二是城市建设改变了城市降雨的自然汇流状态,蓄洪场所被挤占、流域界限被打破,雨水向城区低洼地区过分集中,是造成城市雨涝灾害的人为原因;三是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规模扩大,温室气体的排放,水泥、沥清路面增加,空气中凝聚核增多,引起城市气温上升、降雨频次和降水量增加、降雨径流系数提高,是城市雨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在对济南市区雨洪灾害成因研究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出发,从有效减少城市雨水径流着手,结合国内外雨洪水排泄研究的最新成果,根据济南城市的雨洪水特点,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排水体制,因地制宜,从雨水源头做起,变弃为用,变排为蓄,变快(排)为缓(滞),城里城外、地上地下统一规划,科学调度,从根本上解决市区排水难的问题。重点论证了分析了“社区雨水池”、分散调蓄、明湖滞洪、渗水减排、雨水利用等源头蓄滞利用工程技术措施在消减市区径流中的作用,形成了城市防洪排水规划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即“坚持选择排水体制,因地制宜原则;坚持源头抑制,减少明流的原则;坚持化整为零,分散调蓄原则;坚持雨洪利用,一举两得原则:坚持内外协调,统一规划原则;坚持政策调控,鼓励创新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对济南市的防洪排水规划提出了修正意见,并进行简单的效益评估。
【关键词】:城市排水洪水资源源头控制综合利用评价决策
【学位授予单位】:河海大学
文从城市地貌学角度出发,以济南市城市建成区及近郊的城市负地貌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济南市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城市地貌特别是城市负地貌的变化规律,就这种变化所引起的环境效应对城市排水防洪的影响做了调查、研究,并根据济南市地形特征及历史上洪涝灾害发生情况确定了城市水灾易发区。济南市区处于泰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接的山前平原部位,南高北低,大致呈朝东开口的浅盆地形,分低山丘陵、冲洪积平原、冲积平原、蚀余孤山四种地貌类型。建成区及近郊的负地貌形态有湖体、沟道、低洼地和泉群等。大明湖是济南市建成区内现存的面积最大的天然湖泊。沟道有天然沟道和人工沟道两类,天然沟道主要为小清河各支流上游,人工或半人工沟道包括小清河主河道、护城河、圩子壕、工商河等。低洼地集中分布在建成区北部北园等处。根据城市发展的速度及其特点,将济南市城市扩展过程分为开埠前、开埠至解放
资料济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