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北宫墙去看“小布达拉宫”登城眺望班禅行宫。 北墙上望到的“小布达拉宫”。 月亮门框景。 宜照斋秋景。最大皇家园林里的山地“26里地噢!确定是徒步?”为山地客车揽客的人说出的数字确实让我有点儿肝儿颤,我知道26里地是个什么概念。50多年前,我在野战部队日行的最长距离是35千米,很多战友的脚打了血泡,一瘸一拐的,我没有打血泡,但肩却被背包带勒进了半厘米深,途中休息时不敢松背包带把背包放下,一松一放,肩上的肉就像被猛撕猛扯,疼得钻心!总政治部组织直属单位千里拉练,天天走,不记得每天走多少里程,只记得回到北京最后一天是走30里地,也就是15千米。有终于快回到家了的兴奋,却没有疾速走完这30里的冲动,30里和每天的行程一样漫长,那是从西山徒步走到五道口我家里的距离。50年前我是小伙子,现在则是老人。犹豫了会儿,决定游览车还是不坐,坐游览车路上的景会被迫舍弃很多很多,那是浮光掠影。避暑山庄的山区对我始终是个谜,未进入过之前是谜,进入后还是谜。我们沿着中巴客运车行驶的谷间公路向西走,走了没多远,看到了一条岔道,以东南向向山坡上拐了上去,那条岔道是和继续向西沿谷伸展过去的水泥公路一样的公路。该怎么走?碰到了好心人。前面贴山脚有栋已整修好的古建房子,还未内装修,有个工人蹲坐在门口,听我问路,说:去“南山积雪”?别这么走哇!太远了!回身,贴山根儿,从林子中穿过去,向北一直走,能省一半的路呢。我们听从了他的指引,走回到进山口的地方,立即觉得那师傅说得对。头一晚,家在承德的老战友、军校时我的区队长王显亭来看望我,听说我们要进避暑山庄山区,很是遗憾地感叹了一番,说山里很多地儿恐怕都封了,季节也不对,山里梨花沟梨树开花的时候那个漂亮!香气袭人,梨花如雪,满坡满谷梨花裹银堆雪,气势那个大,那个壮观,银装素裹呀!不过有一景很值得去看,站在宫城墙上望“小布达拉宫”。那是北宫墙,只有那个地方能从宫墙上看外八庙的“小布达拉宫”,还是正面看。我说,你既然说到这儿,有个疑问我得问问了。有一张照片,上半部分是“小布达拉宫”,下半部分是避暑山庄宫苑,避暑山庄显得特别辉煌,这景我两进避暑山庄都没有找到,它是在北宫墙那儿吗?老战友说,那张照片是一位摄影家拼接出来的,不过“小布达拉宫”就是在那儿照的。他告诉我们的线路就是从宫殿区下的山口向北走,上到“南山积雪”,再向西拐,看到北宫墙,再走到一个什么地方,登上宫墙就是了。又碰到一个好心人,也是工作人员。当我们又看到山中公路问路时,她告诉我们,就沿这条公路向上溜达,不用着急,慢慢走,游览车停靠的三个景点全能看到,一个都不会落下。她的话给了我们信心,徒步游山没那么可怕哟。“南山积雪”原来是座观景亭 德汇门。 风泉满清听院。 青枫绿屿处曲尺院一角。 山中小屋。 宜照斋残殿。 风泉满清听匾。 西北门东宜照斋外景。避暑山庄山区的山看上去并不高峻挺拔,山势比较平缓,山间公路有起伏,但起伏的坡度不大,感觉就是野性足。它和北京颐和园、北海公园这些皇家园林中的人工山比较起来,植物生长得十分放纵,树木种类多而杂乱,高矮粗细不等,荆棘遍坡遍谷,野草高茂丰厚。这是秋深将入冬之季,草枯了、草黄了、草白了。沿路走,随时都能碰到打草的民工,他们分片负责把草割净,割下的草堆成堆,打成儿背下山去。因为他们,才不觉得这大山空寂人。看资料,山中是有不少康熙和乾隆时代的古建筑的,是殿是斋是阁
上北宫墙去看“小布达拉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