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张国清:在善和善之间:以赛亚.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0<加载中...张国清:在善与善之间:以赛亚·伯林的价值多元论难题及其批判一、伯林的价值多元论难题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Berlin,1909-1997)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价值理论。这种理论关注的焦点不是“善”与“恶”之间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而是“善”与“善”之间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伯林把它视为当代哲学的核心难题。这个难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本体论上如何揭示善的多样性、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二是在方法论上如何应对善的多样性、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伯林用三个命题来展示这种价值理论。这使得伯林价值理论在当代哲学中脱颖而出,成为英国哲学中极富悲剧和悲观色彩的一支。       命题一:善与善之间存在着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自从柏拉图以来,西方思想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信念是,所有善不仅和谐共存,而且相互包容。在最美好的人类生活中,人类不断发展的优点或样式都彼此不相冲突或相互排斥。“宇宙有一个单一目的,缘此目的,一切现象底下皆有一个根本同一性。它一经发现,就能为解决人类社会根本问题提供最终解决方案”(凯利:《导论》,引自伯林,2001年,第3页)。按照这个假设,“全部实在,我们关于它的所有知识的分支,构成了一个合理的、和谐的整体,各种人类目的存在着终极的统一性和和谐性”(豪舍尔:《序言》,引自伯林,2002年,第4页),所有真正美好的事物都“在一个单一、完美的整体中相互关联,或至少彼此相容”(伯林,2003年,第4页)。伯林称这种信念为形而上学的一元论教条。“该教义包含这样一种推论:实现由这些美好事物所构成的模式,乃是所有理性活动,包括公共的和私人的理性活动的真正目的”(同上,第4页)。像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等等都持着这种一元论思想。即使到了今天,它仍然支配着西方主流哲学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与这种一元论思想相对应的是各种怀疑论和主观主义。怀疑论和主观主义看到了伦理学观念和实践理性观念中的不可通约性。它们否定道德知识的客观性,拒斥任何类似于道德信念或道德判断的东西,把道德规范同化为对偏好的表述。比如,休谟明确区分了事实和价值,我们无法从前者推导出后者。道德是同情心的推广和放大,因此,人从实然世界角度演绎和思考应然世界是不可靠的。康德沿着休谟思路试图弥补事实和价值之间的裂痕。当康德脑海中浮现“浩翰灿烂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令”时,他有一股给宇宙万物立法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导致他一直摇摆于承认客观实在即“物自体”的一元论和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世界但无法认识“物自体”的不可知论和主观主义之间。休谟、康德等人关注的重心是如何把事实和价值一致起来。正如罗尔斯指出那样,康德道德哲学是一种“建构论”(参见罗尔斯,2003年,第319页及以后)。伯林既反对价值一元论,也反对怀疑论和主观主义。与康德一样,伯林显然受到了休谟的影响,“休谟通过他的怀疑论的论证贬低理性的主张,并不是要推出一种认识力的绝望,而是引导我们去发现和接受我们自身的局限”(泰勒,2001年,第531页)。休谟怀疑论激起康德去克服道德和人类活动消极性的冲动,去开发或建构一个宏大的内在和谐和一致的价值世界的冲动。但在伯林那里,情形正好相反,“去发现和接受我们自身的局限”实际上导致伯林承认人的卑微和理性的卑微,看到现实世界的不同善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冲突。伯林主

张国清:在善和善之间:以赛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daojuna2
  • 文件大小38 KB
  • 时间2019-04-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