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教学方法话题探讨法、鉴赏法注意要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课件2)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打出题目《荷塘月色》。三、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教师:优美的诵读让人陶醉,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本文的配乐朗诵,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边读边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2、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课件放配乐诵读。(课件4)四、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师生共同明确。游踪:家——小路——荷塘——家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学生朗读。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五、师生互动,赏析4、5、6自然段。 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来与他共同分享!(一)、我们分成两组,第1组同学朗读第4段,第2组同学注意: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为什么喜欢。(课件5)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大力鼓励多答,暂时不作评价)2、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6展示改动后的文字)我们来读一读。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课件6)学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