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
魏永生
1
导论
思想与思想史
思想:从广义上讲,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精神思考,都可以称为思想;从狭义讲,思想是指人类思维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所达到的结果。
思想史:思想史研究的是前人提出的思想和观点,人们的生活态度,社会思潮,乃至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或集体无意识。( 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中国近代思想特点
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近代中国思想的复杂性。
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决定了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决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追求必然是近代中国进步思想发展趋势。
从闭关走向开放是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决定了“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3
主要参考论著
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三联书店2005年4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4年7月。
刘健清、李振亚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1993年12月。
耿云志:《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的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18-22页。
黄兴涛:《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开放时代》(广州),2003年第4期,第70-82页。
4
嘉道之际经世思潮
经世思想
经世思想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经世致用,或称通经致用,或称明体达用,或称经邦济世,或称经济时务。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是封建士人赖以安身立命的崇高信条。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经世致用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只是随历史条件变化而有起伏而已。
5
经世思想“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一种以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本位的人生观和佐君教民的事业观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3页。)
龚书铎《中国文化概论》,第85页:“经世致用的基本意思是深究古今治乱得失,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以为‘济世利民’”。
刘广京:“儒家经世思想包括哲学和学术思想,同时包括社会思想、礼俗思想、教育思想、行政思想、政治思想等——都和现实有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世中国经世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序》,台北,1984年4月。)
6
经世思潮兴起原因
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危机/海患
学术流变:汉学和宋学的弊端,今文经学的兴起
经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阮元、陶澍、贺长龄、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徐继畲、黄爵滋、包世臣、姚莹、梁廷枏、夏夑、张际亮、汤鹏、李兆洛、周济、张穆、徐松、何秋涛、沈垚、金应麟、陈寿祺、陈金城、陈庆镛、吴嘉宾、鲁一同、杨士达、林昌彜等。
7
经世思潮的主要内容
批判现实/改革弊政/研究边疆史地/学习西方
经世思潮的影响
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使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发生分化与改组
主要观点介绍
小结
8
主要参考书目
《近世中国经世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84年4月。
2、吴雁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一卷,第67-83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928-93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0-91页,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
5、袁伟时:《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第23-43页,海天出版社1992年。
6、高翔:《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第548-57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9
魏源思想简介
生平和著作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良初,又字默深(默好深湛之思)、墨生、汉士。湖南邵阳人。
主要著作有:《书古微》、《诗古微》、《曾子发微》、《孝经集传》、《大学发微》、《董子春秋发微》、《两汉古今家法考》、《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等。
10
中国近代思想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