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转载】关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转载】关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
孩子一做错事,家长就开始惩罚。我们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责备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责备孩子时,如果我们只凭一时的意气用事,就不能让孩子清楚地明白到底“错”在哪点,那这样的指责不但对孩子没有用,而且会带给孩子很多错误观念和负面影响。下面,我们就通过例子一起来看看吧。
结果和动机,哪个更重要?
镜头1:明明很想帮妈妈做家务,于是就主动去端盘子,可是他在端盘子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把十个盘子打碎了。
镜头2:玉玉很喜欢吃蛋糕。妈妈告诉她一天只可以吃1块,不能多吃。可是玉玉还想要,于是就趁妈妈出门买菜时偷吃了1块,结果不小心将橱柜中的一个盘子打碎了。
以上两个孩子,你觉得哪个孩子更不好呢?
如果我们将两个故事讲给孩子听,孩子大多会认为“明明不好”。因为明明打破了“十个盘子”,打破盘子的数量比玉玉多,所以才不好,这就是儿童所谓的结果论。
孩子往往只从结果的角度来考虑对错或严重程度,而不会从明明和玉玉的动机去看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的思维之所以停留在结果的角度,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的母亲经常只是根据物质被损坏的程度来责骂孩子。
当我们只重视事情的结果、而忽视孩子的动机时,我们就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法体会孩子想把事情做好却失败时的感觉,当然就无法用体贴的心情去安慰孩子。这时,如果再加以严厉的责骂,“践踏”孩子的善意,那么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认为善意是不好的,自然就不会用善意去对待他人。
孩子的善意,需要肯定和鼓励
当孩子的“善意”常常得不到我们的肯定和理解,那么他就会用负面、消极的眼光去看别人。以下的例子就很有代表性:
镜头3:在幼儿园里,东东单手撑着墙壁站立,强强由前方跑过来,在东东前约两公尺处停下,跺着脚道:“你欺负我!”
老师问:“怎么了?”
强强说:“他故意挡我的路!”
而站着的东东却感到莫名其妙!
镜头4:丽丽很想坐下来,可是却找不到椅子,于是她就跑去对老师说:“是某某小朋友拿走了我的椅子!”
对于这样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去做呢?皮亚杰认为,父母应该尽早让他学习认识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中哪些是善意的。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肯定孩子的善意。尤其是当孩子不小心闯祸时,我们别急着责备,不妨体谅地对他说:“我知道你并不想这么做,你不是恶意的!”这种对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肯定是必需的,且有效的,将引导孩子朝正面、积极的方面发展。
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某小班的孩子们在第二天早上发现自己所做的粘土作品被人破坏了。当得知中班的孩子们曾来过这间教室时,小班老师便选出了四位代表去向中班的小朋友抗议。
“你们为什么弄坏我们的东西?”
中班小朋友回答:“你们教室太乱,我们在整理的时候,不小心碰到桌子,所以弄坏了,对不起。”
这时,小班的小朋友又追问一句:“你们不是故意的吧?”
“我们不是故意的!”中班小朋友说。
回到自己教室后,四位小班小朋友报告说:“他们说不是故意的,所以我们就不要再生气了!”于是,小班的小朋友便

【转载】关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玉儿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