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1、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述,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国家权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3、政治的概念: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2)广义的角度而言,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像,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5、政治学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领域:(1)政治学基础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6、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2)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3)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7、中国古代政治学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的政体形式,是奴隶主阶级、封建阶级掌握政治权力的时代。(1)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2)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3)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8、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1)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特是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2)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右史性转折的阶段(3)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4)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5)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6)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也开始日益加剧,政治、经济矛盾愈演愈烈。9、西方政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2)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为适应这一变化,资产阶级政治学也从国家制度的研究转向政治权利的研究。(3)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研究方向又从以权利研究为主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10、行为主义政治学:(1)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2)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3)行为主义政治学在方法论上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即单纯使用现象调查和计量的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无法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1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其主要内容是:(1)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2)明确指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4)强调指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真正的民主。(5)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12、政治学比较常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2)制度研究法。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3)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1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研究方法:(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3)理论联系实际(4)阶级分析(5)经济分析14、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1)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
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打印版修改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